未来一周天气情况的新闻报道_未来一周气象
1.武汉出现14级大风,为何天气预报没有报道?
2.实在没新闻就播天气预报什么梗
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极为频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 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 极端天气发力 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 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 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 “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 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 全球变暖作祟? 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 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 “极端天气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 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 匡耀求介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经常交替发生。从气象统计来看,它们往往跟干旱、洪灾联系在一起。去年中国发生的西南大旱,就很可能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消失后“拉尼娜”在去年7月开始逐渐形成。 不过在气象专家看来,它们能够影响气候变化,但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并不能完全作为解释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 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极端天气就像“坏小子”考验各国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表示,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 事实上,极端天气就像是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不仅在广东、在中国,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对此基本束手无策。 林良勋分析,异常天气分两种:渐进性天气和突发性天气。前者指的是一个累积过程所产生的,比如去年气温走低,使广东气温比历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还有干旱形成等。后者则指的是短时间产生的强烈天气,比如台风、雨等。 “对于渐进性极端天气,我们会有一个观察时期,在发生过程中会对其进行统计和监测,能够适时提供一些预测、预报和预警。”林良勋说,但对于后者,气象预报部门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测。 从某个角度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历史,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驯服,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位。 在这一新的历史历程中,包括气象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领衔广东气象预报领域的知名专家,林良勋表示,气象界要从全球气候变化当中去捕捉一些可能会发生极端气候的信号,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还有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北极冰盖厚度和面积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去找一些前期信号,然后尽早提前发现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 其次是做好预报预警工作,通过气象监测,在发生临近时向公众社会提供决策,包括如何去面对这种极端气候,不仅要防风防雨,还要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宋连春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社会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武汉出现14级大风,为何天气预报没有报道?
一、天气预报主持人的技巧特点
(一)新闻性
在气象节目播出时,天气预报主持人对节目的播报,主要是将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情况传达给受众,并将天气变化的特点转告给受众,实质上就是将天气新闻准确的发布出来。所以天气预报具有机会性、准确性的特点,比较类似新闻节目,所以天气预报也是一种信息服务,具备新闻性的特点。
(二)服务性
气象节目作为向受众传达天气信息的主要途径,天气预报主持人则是信息转达的载体,所以主持人具有服务性的特点。天气预报主持人在向受众传播天气信息时,不仅需要组织好解说词,还需要符合受众的接受能力,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受众关注的气象问题进行知识普及,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三)科学性
天气预报作为一种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天气预报主持人在播报信息的过程中,组织的解说词需要符合科学性的特点。由于天气预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于天气预报十分的关注,天气预报信息的准确性,不仅在气象节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可靠的天气预报信息可以为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所以天气预报主持人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四)审美性
在天气预报播报的过程中,主持人使用的语言,还可以为受众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天气预报主持人具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音节组合,在天气预报播报的过程中,主持人必须在熟悉汉语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使用人们习惯的语言进行表达,满足受众的心理审美需求;二是声调的合理搭配,在气象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主持人需要关注平仄语言的使用,在为受众带来听觉美感的同时,还能够将气象信息顺利地传达给受众。
实在没新闻就播天气预报什么梗
我们都知道,最近有一个新闻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那就是武汉突然出现了14级大风。这场大风已经造成了将近十人的死亡以及几百人受伤,真的让人觉得非常的可怕。大家就在抱怨,为什么这样的天气没有天气预报提前通知呢,其实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一、在夏天像这样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是非常的多的。我们也知道,在夏天像这样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是非常的多的。从夏天到现在,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好几例这样的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和普通的天气是不一样的,像台风这样的天气我们都是能够提前预知的,但是极端天气是非常突如其来的,我们是预料不到的。
二、其实在我国今年发生的极端天气已经非常多了。其实在我国今年发生的极端天气已经非常多了。每一次极端天气出来的时候都会造成人员伤亡,真的让人觉得非常的可怕。看了这么多例子,也在提醒我们平时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带好雨具,以及如果看到天气不妙的时候,尽量躲避到周围的建筑物里面,不要在外面空地上行走,不然的话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像这样的14级大风真的实在是太强烈了,大风可以把房屋给刮倒,可以把树木给刮倒,可以把玻璃窗给刮烂,所以在外面真的十分的危险。
三、极端天气是不能够提前预料的,极端天气是不能够提前预料的,这种天气天变的非常的快,而且发作的非常的凶猛。然它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狂风大作,瓢泼大雨,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极端天气,一定要注意安全。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夏天像这样的极端天气频发,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实在没新闻就播天气预报是网络热梗,对于新闻内容质量差的吐槽。天气预报是每天都会播出的保留节目,实在没新闻就播天气预报表示新闻内容质量还不如天气预报有价值。天气预报,又称气象预报(测),是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