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几月去敦煌旅游最好

2.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

敦煌旅游最佳时间月牙泉_敦煌旅游最佳时间

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是9-10月。

此时天气干爽、气温适宜,湛碧的天空和金黄的胡杨相映衬,颜色格外好看。选择9-10月这个时间段来敦煌旅游还可以品味当地特色的一些农副产品(比如南湖的葡萄),而且已经避开了高温期,是每年的最佳旅游时间。

不少人对敦煌的印象,就是漫天黄沙和莫高窟的古佛,这里充满了浓浓的西域风情。虽然敦煌的光芒已渐渐湮没在历史中,但这里曾经的辉煌依然可见。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因为这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辉煌的文化、极高的艺术成就、虔诚的信仰,被誉为“一生必来一次”的地方。

敦煌的景点推荐

1、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千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几月去敦煌旅游最好

敦煌莫高窟的盛名在外每年去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时节为每年4月到10月。

敦煌是 丝绸之路 的节点城市,以“ 敦煌石窟 ”、“ 敦煌壁画 ”闻名天下,是 世界遗产 莫高窟 和 汉长城 边陲 玉门关 、 阳关 的所在地,为 甘肃省 四大绿洲之一。

自2100多年前汉武帝“据两关、列四郡”(两关:玉门关、阳关;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起,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中西交通中转站和西域门户,曾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更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辉煌。

敦煌的美食有:

NO.1:胡羊焖饼敦煌传统美食,味道香浓、风味独特。?

NO.2:烤全羊敦煌特色美食,外皮酥脆、肉质鲜嫩。?

NO.3:驴肉黄面敦煌传统美食,面条筋道、驴肉鲜美。

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

5月至10月去敦煌旅游最好。

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第一个时间段在五月初到六月底,这个时间敦煌的气温不是很高,气温相对凉爽。但早晚温差大,要带足够的衣服。

第二个时间段为九月中旬到十月底,刚好过了敦煌气温最高的季节,秋高气爽,这个时间段来敦煌旅游还可以品味当地特色的一些农副产品,如著名的李广杏,都是天然绿色食品。

敦煌属于典型的极低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是9点3摄氏度。因此,春天多有沙尘暴天气,影响出行和心情,而冬天,温度低,而且绿色植物偏少,景致也大受影响。

因此,最佳旅游时间在夏秋两季,具体在每年的5月至10月,一般5到6月份和8到9月份是比较合适的季节,初夏不炎热,秋季瓜果成熟,算是每年的最佳旅游时间。

敦煌旅游的注意事项

1、带个小药包,西部旅游要带上一些常用药,因为旅行难免会碰上一些意外情况,如果随身带上个小药包,做到有备无患。

2、注意旅途安全,旅游有时会经过一些危险区域景点,如沙漠探险、魔鬼城等,在这些危险地域活动中,要尽量结伴而行,千万不要独自冒险前往。

3、讲文明礼貌,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对人都要有礼貌,事事谦逊忍让,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爱护文物古迹,旅游者每到一地都应自觉爱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的花草树木,不任意在景区、古迹上乱刻乱涂。

5、尊重当地的习俗,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切不可忽视礼俗或由于行动上的不慎而伤害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敦煌市

是古代中原王朝在敦煌和联通西域的重要据点。它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被完美地传承下来,被后人景仰。这是去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

什么时候去敦煌旅游最好?

最好的季节是每年的五月到十月。

5-10月通常是敦煌的旅游旺季。建议游客尽可能避开黄金周期或公共期。

建议你花2-3天时间玩,基本可以让你逛遍敦煌所有重要景点。

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自然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想去参观敦煌,主要是想去参观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从敦煌市区出发向东南,穿过月牙泉,继续向南,可以远眺三味山。

走到你面前,可以看到三维山的对面是鸣沙山,鸣沙山拥抱着莫高窟。莫高窟,灵魂千百次出没的莫高窟。千百年来,许多能工巧匠前赴后继,扎根在这片大漠深处,挥洒笔墨,挥洒着不同的时代风貌。

早在千里之外的莫高,就已经是风起云涌。当你一丝不挂,面对着一张历经千年风沙打磨的肃穆的脸,在佛菩萨的脚下沉默不语,那种震撼,已经不足以形容那颗激动地怦怦直跳的心的负荷。眼泪是自然的。

这是一个让人不想去想邪念的地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安详,他们接受着不同时代的触摸。有一天,沉睡了千年的身体被一个眼神呆滞的破落道士摇醒,她醒了。

驻守边疆的身体依然强壮,她平视的眼神依然慈祥。只是现在还不是醒来的时候。醒来太丢人了。她神圣的身体不应该遭受这种羞辱。敦煌哭了,20世纪莫高窟的哭声感动了世界,就像于阗国王眼角的血泪。

仰望九层楼阁,历经千年风沙打磨,我依然深沉从容地面对芸芸众生的来来往往,没有一丝牵挂和留恋,一如既往地不为自己所惊。

面对千年记忆能够完整保存,游客们不禁潸然泪下,脸上却挂满了尘封的笑容。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时刻了。最原始的起点就是这样的简单和质朴,当你徜徉在历史的古道上,看看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看看他们的音容笑貌。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乐诺和尚的慧眼看透所有的金光,也没有大师级的画家来描绘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只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环顾洞内和洞顶,佛像、飞星、艺妓、仙女、等。无处不在。有佛教故事画、经卷画、佛教历史画,也有神仙画、资助人画像,还有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

我们不断赞叹祖先神奇的创造力,一次次被视觉冲击所感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像尸体和鸽子一样无私地爱着这个世界,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剪影也不过如此。

说起莫高窟的来历,就不得不提乐尊大师。公元366年,乐尊大师路过敦煌,这片富饶友好的西域留住了他。丝绸之路上的马蹄驼铃,敲响了希望的曙光。机缘巧合,这位路过的僧人有幸瞻仰了莫高窟的佛光,遍地金光,正是根植于这种划时代的独特历史叙事方式。

在这片宽容和诚实的土地上,每个人都称自己为信徒,来自nobl

此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虽在长时期内遭到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鸣沙山上壁仍有四百九十余个洞窟,长达三里。它们充满了彩色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据说,如果一边连接起来,可以布置成一条长达50多里的长廊。

外界对莫高窟的评价是:“看到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古文明。”敦煌作为历史上祖国向西的大门,一直保持着兼容并蓄的姿态。虽然明朝时期闭关锁国切断对外交流,但民间的礼尚往来从未停止,直到清朝雍正年间重新开放,并鼓励陇右54郡的移民扩充人力。佛教圣地总是在烧香。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但任何一个参与敦煌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跌入这塞外的广阔天地,仿佛所有原本的悲欢离合都不再被重重压抑,是时候释放那些积攒太久的世俗枷锁了。

在敦煌广场看到弹琵琶的飞仙,心情瞬间飘到了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天满衣,墙满风。”追梦或名利路上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释然了,只留下一颗真诚赤诚的心在佛前深深膜拜。

真的很佩服三毛豪爽洒脱的性格。一个通过撒哈拉进行心灵感应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冷静地要求自己一半的生命叶子落回神奇的日月潭,另一半则流亡在敦煌月牙泉附近的鸣沙山上。

选择融入沙漠。正如诗人所说,人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一滴水。在见证了千年历史演变和朝代更替的沙砾面前,一个个体真的渺小如茫茫烟海中的一粒尘埃,根本不需要放弃。

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难免触碰到伤害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伤口。“敦煌学者,中国学术史上的悲哀”,陈老师的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悲哀。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宝库没有被风沙埋没,而是在近百年前遭受了奇耻大辱,被欺骗,被掠夺,被破坏,我们的文化被伤害得太深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由于中国人民无力保护,只好被外人用如此低劣的手段掠夺,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里,以至于在20世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我们看不到敦煌在历史上遭受了多大的破坏,但从资料中可耻的数字和外国博物馆里摆放的中国文物来看,我们不得不低下头,悲哀地反思。无能为力是痛苦的,因为时代的命运让国家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没有人相信,在这个文明可以温暖,自危的世纪,信仰不复存在。就像余老师说的,如果他能早出生一百年,他会和斯坦因伯里奥特等人拼个你死我活。

但杀了一个斯坦因和一个伯希奥之后,谁又能说得清会有多少西方探险家来中国“考察文物”呢?当一个外国人拿枪指着中国的脑袋说:“你想和我的赛跑吗?”有时,当考古学家用化学胶水和王道长握手“我们友谊的纯洁万岁”时,当县府知事和台湾知事挥手“自行处理”时。

我们在别人的博物馆里看到成千上万的书籍和精美的壁画,是有道理的。反而那些被缴获的文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许多年以后,我们可以说,文化和文明是无国界的。

走在茫茫大漠,循着沧桑的驼影,“天苍苍,黄土黄,千年梦大敦煌”,我无法用感慨来形容我的五味。很难用现代的眼光看待一百年前的。为什么人民不反抗?为何袖手旁观?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变得虚弱和虚伪?有这么多不舒服的想法

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驼影缥缈,映着夕阳。即使敦煌莫高窟惨遭破坏,他们依然敬畏她的坚强和隐忍,依然坚定不屈地屹立在祖国的大西北。好在中华民族的气节从来都是向上的,总有坚强坚毅的人站出来,站在受伤的身体前。

从张大千、常叔鸿、段到敦煌之女樊锦诗,受尽屈辱的莫高窟被中国人民拯救了。当长年征战黄沙,帝国主义探险者要一起摧毁这些辉煌的洞穴时,一批热血的中华儿女和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毅然来到死亡的沙漠绝地,用鲜血和生命拯救、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让莫高窟重新焕发光彩。被拯救的壁画雕塑现在在我们眼前飞舞,这要感谢大梦的觉醒和千年的重生。

今天,敦煌是一个旅游景点,从万里之外不远的地方来的人,只是想看看佛祖的脸,找回自己久违的敬畏。也许多年以后,“敦煌困局”这个命题就不会再让中国人民痛苦万分,这也是敦煌宽容与宽恕的一种展现。千百年来,敦煌吸收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如今流传于世,是一件幸事。就像《大敦煌》里说的,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金藏经》,这是属于世人的财富。

在这飞翔的故乡,梦回楼兰月牙,遥望三险唱沙,独牧西风,饮尽苍凉,踏过玉门夕阳,听古道绝唱,说:坚强在我大敦煌!

独自等待黎明,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会再去敦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