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具体指那几个省?

2.气象灾害

湖南沅江天气预报15天_湖南沅江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竹马舞 亦称“竹马灯”“马灯舞”“跑马舞”“跑马灯”。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 亦称“灯船”。嘉庆《崔东璧先生行略》:“元夜、端阳俗有灯船之戏”。 据1808年《沅江县志》载:“元宵剪彩为灯,有龙灯、狮灯、马灯之别,或扮傀儡于庭前鼓吹歌舞以庆至。”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马头挂着一朵鲜艳的红花,马颈吊响铃,将竹马用绳巧妙的挂在舞马者身上,马身四周用彩布围着悬地,舞马者一手拉缰,一手拿其它道具,行跑马步,很像骑士。 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 采莲船 船系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船上置四柱,用彩绸或彩纸扎成五彩缤纷的船仓,船中留空间,可站立扮演者。将彩船系在扮演者腰间,如坐船状。昔时多由英俊的少年男扮女妆,近代多由美丽的少女扮演成花枝招展的船姑娘,表演时老艄公拿桨作划船状,船有时轻快前进,有时颠簸而行。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上。有时边歌边舞,一般为表现劳动爱情生活,有的还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卖货郎”他们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诨,调情卖俏,惹人发笑。并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即兴唱“花鼓子”。 昔时多在春节或庙会上表演,今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参加节日的游行演出,并被搬上舞台。 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它和其它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经济状况、历史文化、民族习惯、语言特征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特点,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比较直接朴实,但也有多段体的分节歌式的叙事诗。有情歌,绝大部分反映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刻划了渔民真挚朴素的爱情和高尚纯洁的情操。其中,有儿歌,内容诙谐有趣,富有知识性和性。分为耍歌、盘歌和骂歌。有劳动歌曲,是渔民在行船时,为了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而演唱的歌曲,内容以即兴抒怀和传授知识为主。 其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地方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鱼网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现了渔民欢快的劳动生活情绪。灯调也是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再加上打击乐器伴奏,并化妆表演的一种小调。在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有地花鼓、采莲船、鱼虾灯等。如《迎客歌》,出自灯调《武花鼓调》,曲调热烈欢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载歌载舞,表达了洞庭渔民真挚的感情和热情好客的风俗。 桔城新貌沅江市区素有“水乡桔城”之称。本着“建山水城市,留自然风光;搞滚动开发,做旅游文章”的建设规划,近几年来,在城西的青山绿水之中,新开发了桔城新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中有湖、湖中建城”的水乡桔城正在崛起。水是新城区的一大特色,这里五湖连通,河汊纵横,被湖水和港湾环抱的各个丘岗半岛上,桔林四季枝叶葱茏,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城乡山水融为一体,这里的确是一块旅游、居家、经商、办厂的热土。为促进桔城新区的开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机关及相关机构,已于2003年国庆节整体搬迁至新城区。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新区已有水上乐园、度假村、别墅村、高科技工业园、农业科技园、港口、市政设施等项目对外开放,市人民政府并在这里成立了政务中心,对来新城区投资建设落户者,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以最优惠的政策,恭候各方客商的到来。

江南具体指那几个省?

6月13日,趁着“雨空子”里的晴天,记者来到省气象局,请相关专家一起回顾今年以来没完没了的雨水,探探它的来龙去脉。

今年以来下了近100天雨

雨水连绵,好像每天都在下雨。这是很多人的感受,而实际上,今年以来到底下了多少天雨呢?

省气候中心主任廖玉芳称,今年以来(1月1日08时至6月11日08时),全省平均雨日为98.7天,这一数据位居有气象纪录以来(1951年)的历史同期第六高位,湘南比湘北的雨日更多一些。其中,汨罗、新晃、洪江、资兴等14个县(市)下雨天数居当地历史同期前3高位。

在省气候中心的气象历史纪录上,雨天最多的是1970年,那一年同期,一共下了105天的雨。

至于今年以来的雨量,也位居历史同期第八高位。据省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830.4毫米,较常年偏多18.5%。

回顾1月1日至今的暴雨,影响10县市以上的暴雨过程有7次:分别是3月4至5日,4月11至13日、4月28至5月2日、5月8至10日、5月12至14日、5月29至30日以及最近的6月9-11日。

雨天多,阴天也多,晴天特别少

这么长的雨天,这么多的雨水,是否表示天气异常,算不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廖玉芳说,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目前来说,称得上异常和极端的,是1至3月,日照时数和天数创历史最低。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1至3月,全省日照时数仅100.8小时,较常年偏少86.6小时,创1951年以来新低。此外,3个月平均只出了18.6天太阳,较常年偏少16.2天,日照天数也创下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新低。

雨天多,阴天也多,晴天特别少,更让人觉得今年似乎就没晴过。

伴随着雨水的,是低温。据省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摄氏度左右。

阴雨加上低温,也许让人们感觉更为潮湿,越发觉得这雨季漫长难耐。

雨水多与“水龙年”无关

面对有些绵绵无绝期的雨水,有一条网络消息称,2012年是农历壬辰龙年,五行属水,被称为60年一遇的壬辰水龙年,《易经》上称“壬骑龙背,飞龙入海”,是水旺之年,所以今年的雨水会特别多。

从气候资料上分析,我省今年以来平均雨日为1951年以来第六高位,平均雨量为第8高位,降雨强度也称不上60年一遇。

廖玉芳分析,降雨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以来,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冷空气频发,南方水汽输送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在南方地区,造成连绵阴雨。

另据记者了解,“水龙年”被称为水旺之年,在民俗中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没有“多雨”一说。

稻飞虱虫量之大历史少见

“今年暴雨天气出现早,程度较重,分布较广,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高级工程师李耨周这样介绍今年雨水的影响。

由于暴雨过程开始早,我省今年入汛也比往年早,3月8日10时,湘江长沙站出现1998年以来最早的一次洪峰过程,洪峰时水位32.3米。同时,频繁和高强度的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高,山洪地质灾害频发。

阴雨日多,日照偏少,植物生长缓慢,影响作物产量。据农业部门数据,受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湘中及以北早稻生育期预计偏慢2天左右。

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帅细强还指出,今年以来稻飞虱虫量之大历史少见,由于阴雨天气防治难度增大,导致水稻病虫害是近年来发生程度最重、范围最广的一年。

后段雨水集中期:

6月下旬到7月上旬

“今年我省旱涝灾害都可能比去年严重。”廖玉芳认为,后段雨水相对集中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另外,盛夏期间,湘东、湘南受台风影响可能出现强降雨天气。

李耨周建议,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将出现的降雨集中时段,应早防范可能出现的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同时,充分做好防御台风的准备。为防范7月中旬雨季结束后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需做好水库蓄水保水工作,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慧称,未来10天,湘北多云少雨,湘南多阵性降水,其中15日至16日降水最强,郴州、永州局部有暴雨。由于湘南连日来降水较多,土质疏松,需加强防范此次强降水可能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

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江河湖库水位偏高

长期降雨导致险情频发

本报记者 柳德新

长时间的降雨,对我省防汛工作构成了较大压力。

省防指介绍,受持续降雨影响,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江河湖库水位偏高,全省多地险情频发。

水利工程蓄水较多,调洪能力下降。据6月11日8时数据,全省五强溪、柘溪等9座主要大型水库总蓄水量13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总蓄水量107亿立方米偏多27亿立方米。

江河底水较高,极易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6月9日,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30.10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高2.6米,比去年同期高出5.13米。在6月9日至11日的强降雨过程后,湘江上线及支流洣水普遍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

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山体滑坡、水库出险概率骤然加大。据省防指通报,6月4日至5日,我省接连发生5处险情:汉寿县南湖撇洪河祝家坝堤段隧洞穿孔鼓水;泸溪县达岚镇新田村山体滑坡,造成1人死亡;邵阳市人民医院挡土墙变形挤垮房屋,造成1人死亡;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和乡土地峪山体滑坡等。

今年降雨特点

本报记者 柳德新

今年以来,全省降雨主要具有阴雨天数多、过程明显、时空分布不均等明显特点,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部少,东部相对较多、西部相对较少的基本情势。

据省水文局介绍,今年降雨在时间分布上,1月、3月、5月明显偏多,2月、4月偏少;在空间分布上,全省仅有邵阳市降雨量偏少近两成,其他地区均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多。其中,益阳市降雨量偏多3成以上,长沙、张家界和自治州偏多2成以上。

4月1日以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519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463毫米偏多12%。全省累计降雨量最大站点为桃源县煌山站,降雨量达1462毫米;衡阳市衡山站累计降雨量最小,仅为505毫米。

再现1998年雨情水情

本报记者 柳德新

据省水文局统计,今年1月1日8时至6月12日8时,全省累计平均降雨800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708毫米偏多13%。省水文局最新分析,今年以来的降雨量,比1954年同期840毫米略偏少4.8%,比1998年同期780毫米略偏多2.6%。

一般情况下,长江中下游洪水发生时间早于上游洪水,不易发生大范围的洪水遭遇。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大多发生区域型洪水。如若天气反常,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在江湖底水过高的情况下,上游洪水接踵而来,洪水过程重叠,干支流洪水反复遭遇,将形成峰高量大的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大水,均属于全流域型洪水。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6月9日8时,寸滩、宜昌、城陵矶等控制站水位分别达1.39米、44.98米和30.10米,其中城陵矶站水位比历年同期均值偏高2.6米,比去年同期高出5.13米。长江防总分析,今年以来的雨情、水情,与1998年和1954年比较相似。

1998年大水,不少人记忆深刻。

省水文局水情处副处长李炳辉介绍,1998年1月至3月,长江中下游降雨异常偏多;4月至5月,长江上游降雨偏多。1998年大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洪水发生范围广。1998年,长江流域上中游干流及鄱阳湖5河和洞庭湖4水均发生较大洪水,长江中游干流多处主要控制站和支流发生超过实测记录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的洪水,是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型洪水。

洪水发生时间早。1998年1月至3月,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洞庭湖水系湘江和鄱阳湖水系赣江3月中旬的洪峰流量居全年最大。

洪峰次数多,洪水量级大。长江上游宜昌水文站发生8次洪峰流量超过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过程,最大30天洪量约为百年一遇,6月至8月洪水总量和最大60天洪量均超过了1954年,中下游汉口站则接近1954年。

洪峰水位高,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江段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水文站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并且还高出0.55至1.25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持续时间达40多天。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的大部分地区也普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两湖控制站城陵矶站、湖口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持续时间均长达29天。

洪水遭遇恶劣。1998年长江上中下游洪水和洞庭湖、鄱阳湖洪水发生恶劣遭遇。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两湖洪水叠加,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偏高,8月份长江上游干流又连续发生多次洪水过程,特别是第六次洪水在向下游行进过程中,先与三峡区间、清江洪水相遇,又与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洪水碰头,经武汉江段时,再与同期到达的汉江洪水叠加,洪水组合异常恶劣。干支流洪水多次遭遇、叠加,组合成峰高量大的多峰型洪水过程。

雨水中的“信号枪”

通讯员 杨玲 谢立芳

今年以来,我省天气异常复杂、灾害频繁,先后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雷电、大风冰雹、春季连阴雨、5月低温、暴雨以及山洪地质灾害。我省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消息树”和“信号枪”的作用,截至目前,已免费发送气象预警短信5974万人次。

湖南是全国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暴雨引发的山洪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我省现有11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01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由地面和高空气象探测网、雷电监测网等组成的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提高了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监测预警能力。

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全力做好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准确预测了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5月的雨水集中期和5月低温,精确预报了7次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今年来共发布气象预报类服务材料139期,为省委省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省防指防汛调度发挥了前哨与参谋作用。

为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气象部门借助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多渠道、多手段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目前全省手机气象短信预警责任人用户已达17万,建立和完善了手机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同时,晚上22时以后的红色预警重复发送,加强提醒。

气象灾害

1.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春秋、战国、秦、汉时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

2.道名。唐贞观十道之一。辖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重庆江南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为东、西两道:东道治苏州(今苏州市),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两省。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辖今湖南洞庭湖、资水流域以东和东道以西地域。其沅江流域以西则分置黔中道。

3.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江宁府(今南京市)。辖今江西全省、江苏长江以南,镇江市、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天禧四年(1020年)分东、西两路;东路治江宁府,辖今安徽、江苏的镇江市、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的长江以南及江西鄱阳湖以东地区。西路治洪州,辖今江西鄱阳湖、鹰厦铁路线以西全部、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

4.古省名。清顺治二年(15年)改明 南直隶置。治江宁府(今南京市)。熙康六年(1667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但此后习惯上仍合称这两省为江南。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东地区成为江南的专称(即小江南或狭义的江南),江南道地区成为广义的江南(即大江南)。

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为: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5-1667)设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后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初始于唐朝的江南道区划,指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市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为广义上的江南。

现在特指的江南为狭义的江南(小江南),即除去福建省与浙南的江南东道,是以太湖周边为核心地带,包括苏州、常州、无锡和杭州等。南京在古代也是小江南的核心地带,但由于居民操江北话的缘故,在现代常不被吴语区认为是小江南的组成。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

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曾被看作是江南核心地区。而并非长江流域却有时被认为是小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

湖南省绝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冷暖空气在境内剧烈交接,天气复杂多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温、冰冻、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很大。据统计,从1988~1997年间,全省因气象灾害每年平均损失约153.77亿元,其中1996年达508亿元,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0.5%。

10.1.1 干旱

(一)干旱特点

湖南干旱四季均有,出现频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干旱,其中又以秋旱为甚。由于气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包括隆回、邵阳、邵东、衡阳、湘乡、双峰、涟源、新化、新邵、宁乡、长沙、望城等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旱情比较少见的是湘东南和湘西南山地。

从干旱出现次数和频率来看,以衡阳、邵阳、长沙等湘水资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频率达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频率30%~50%,即2~3年有一大旱。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等地干旱频率也较高,略次于湘中地区,但因湖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不容易造成灾害。湘西和湘东南山地出现频率较少,小旱以上频率为50%~60%,大旱以上频率在15%以下,一般旱情轻。此外,各地干旱出现有显著差别,有旱、无旱或轻重干旱往往交替出现。

我们对全省不同县份无雨日数和几种作物气候产量(斤/亩)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雨日数40~60天以上定为干旱年,60~80天定为大旱年,80天以上定为特大干旱年。我省干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频数分布,均以东南较大,西北较小,在湘西一带3~4年一遇,湘东的长沙、衡阳、岳阳,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约3年2遇,郴州是两年半一遇。三年左右一遇的是雪峰山东延部分的益阳,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级以上旱年频数最大的有两个区,一个是衡阳盆地和祁阳、零陵丘陵洼地,大旱中心在衡阳,另一个区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岳阳,然后分别向四周减小。雪峰山以西、罗霄山、南岭等山地基本上没有大旱,个别地区大旱10~20年一遇。

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为偏旱年、ΔR≤-20为干旱年的标准划分(天气预报业务评定办法),对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岳阳、芷江、邵阳、长沙、衡阳、零陵和郴州10个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20世纪50年代的9年中,1年干旱,60年代3年干旱,70年代3年偏干旱,80年代2年为偏干旱。

(二)干旱遥感调查

用作物缺水系数法和土壤热惯量法对干旱情况进行气象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我省卫星遥感资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气象资料及灾情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遥感统计值划分阈值,然后转换成相应干旱等级值,再根据各地相应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全省干旱灾害遥感数值分布图进行补充、订正。

由于热惯量法原则上只对裸露土壤适用,在有覆盖的情况下,植被会改变土壤的热传导性质。为了在高植被覆盖区对作物的旱灾进行遥感监测,采用“供水指数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当作物遇到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卫星遥感的植被指数将降低,另一方面作物的冠层温度将升高。这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没有足够的水供给叶子表面的蒸发,被迫关闭一部分气孔,致使植被冠层温度升高。我们定义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为: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CH 1、CH 2是 NOAA卫星或 FY-1卫星第一、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卫星或FY-1卫星遥感到的作物冠层温度。

我们选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卫星遥感进行分析:

(1)对卫星遥感进行几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我省卫星遥感数据;

(3)对水体与非水体进行区分,将NDVI<0.1的象素点判定为水体,此点无旱情;

(4)确定水体后,NDVI的值域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为0.00001~0.01109;

(5)将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变为0~9;

(6)用9减去VSWI,值为0~2的判定为基本无旱情,3~4的为轻度旱情,5~6的为中度旱情,6以上的为重度旱情。

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将评判的结果进行0.618优选法,对湖南省干旱灾害进行分区。

湘中重旱区:主要为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大多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一,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为负值,土壤结构较差,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虽然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极易发生干旱,一般干旱年出现频率43.3%,大旱年出现频率10%,特大旱年也达3.3%。本区长沙县、望城、浏阳、株洲、湘潭、韶山、湘乡、衡山、衡东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复好,加上水利设施兴建较多,干旱有所缓解,因此该区内有许多地方为中、轻、甚至基本无旱区。

湘南重、中旱区:邵阳市附近数县,零陵大部分县,郴州部分县,其中邵阳、祁阳、新邵、隆回等县,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干旱出现频率也较高。其中邵阳秋旱的一般干旱出现频率16.2%,大旱年16.7%,夏秋连旱出现的年份频率居全省最高,达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别达3.3%。

零陵数县1998年降水总量较历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最低值,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连旱。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亏缺较大,导致晚稻和旱粮大幅度减产,库、塘、河干涸,多次出现森林火警、火灾。

由于该地区土壤多为白云岩风化而成的,土层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该区人口密集,人类对植被破坏也较重,如该区邵东、邵阳、隆回,祁阳等水利设施较少的地方,不但干旱严重,甚至人蓄饮水都较困难,遥感图上反映为重旱区,其他地方为中旱区。

湘北轻旱、基本无旱区:岳阳、常德、益阳一带是洞庭湖区,但降水量相对偏少,岳阳降水量1300 mm,华容为1200 mm,大多数县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岳阳夏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也达10%。秋旱频率更高,岳阳秋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为30%。大旱年岳阳达6.7%,而常德达10%,属气候干旱。但由于客水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达3000亿m3,在有一定数量的提灌设施的地方,气候干旱引起灾情将会很轻。因此只在远离溪河、水利设施较差的丘岗地区,田土会因旱引起一些损失,这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东山地轻旱区:主要是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的东部和炎陵县,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还有所增加。但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岗岩为母岩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干旱时有发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发生干旱机会更多,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星星点点的反映。一些水利设施或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基本无旱。

湘西南轻旱区:主要是怀化市和娄底市、邵阳市的雪峰山各县。年降水量由西向东而减少,怀化降水量1444 mm,而东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还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冈、城步、泸溪、辰溪、麻阳、溆浦、新晃等县丘岗地区,夏秋干旱仍然很严重。溆浦夏旱年频率达3.7%,秋旱年频率达40.7%,夏秋连旱大旱年达7.4%,特大旱年达3.7%。由于该区山地森林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受干旱危害很轻,仅开发过量的一些丘岗、天水田受干旱危害较重。在卫星遥感图上一些地方反映基本无旱。

南岭轻旱、基本无旱区:主要为桂东、汝城、郴州、宜章、蓝山、宁远、道县、江永等山区和江华县,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县、蓝山、江华、桂东,汝城为全省5个多雨中心之一。该地降水基本上能满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际差异虽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一般不对农林作物构成干旱危害。由于该地区有一些岩溶山地,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仍然有夏秋干旱发生,尤其是一些天水田或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轻,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安化县,岩溶普遍,干旱危害仍然很严重。春季降水(3~4月份)较少,对春种作物造成一定危害;7~8月份降水虽然较多,但水分渗漏严重,加上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极易受旱。该区森林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遥感解译图上山地和田土的干旱等级仍然很高。

10.1.2 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温冷害(包含3~4月低温,以及5月低温),秋季低温(主要是指寒露风),还有冬季的低温和冰冻。寒露风是晚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寒露风危害晚稻的气象因子是低温,不同品种的抗害能力不一样。

1997年9月12~13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气温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20℃的寒露风天气。长沙连续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0℃寒露风出现在9月14日,按时间排居历史第二位。这次寒露风持续16天,其间最低日平均气温16.2℃,日最低气温12℃,平江县达9.5℃,长沙市24小时降温13.8℃,48小时降温14.9℃。长沙11 天无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时数仅为49小时,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万亩晚稻,其中杂交稻85%左右,早中迟熟品种比例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迟熟多,杂交稻以V46、V为当家品种,常规稻以湘晚籼1号、余赤为当家品种。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风出现前齐穗,20%~30%在寒露风到来后抽穗,受害严重。

(二)低温冷害遥感调查

我们选取发生在1997年9月的一次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寒露风作为典型个例进行遥感分析。

(1)亮温与地表温度:利用星载辐射计测量大气窗区辐射可用来探测地表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陆地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强度差异来分析热状态的变化规律。

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强度服从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1、c2为波尔兹曼常数,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当辐射体为黑体(如果在任何波长λ,有光谱比辐射率,则此物体为绝对黑体)时,这个温度就是物体的温度,否则,它就是物体的等效应黑体辐射温度,或简称亮温(亮度温度)。

假定地表面红外窗区通道的比辐射率为1,即可由卫星测得的辐射能量(计数值经过定标处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温度。

虽然地表比辐射率是随地物不同有所变化的,也并不完全为1,即不能把地面亮温简单作为地表温度来处理,但我们可以利用地表亮温的变化来定性地反映同一地物的地表温度变化或差异。

(2)通道选取:在辐射波段中,红外辐射(0.76~1000 μm)与温度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热辐射或温度辐射。其中,3.5~5.0 μm是遥感所用的主要红外窗区之一,对应气象卫星的AVHRR探测仪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本身的热辐射在能量上大致相当,而8~14 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红外窗区,对应AVHRR为第4、5通道。由于地表温度通常为200~300 K,其自身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红外波段,处于地气系统热辐射极大值位置上,因此,我们选用第4通道作为冷害监测的基本通道。

(3)图像处理

定位处理:根据卫星轨道根数和扫描点的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瞬时轨道参数。由卫星姿态、扫描角和瞬时轨道参数计算卫星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观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投影变换:对遥感图像作兰勃特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卫星原始图像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几何位置上的变化,产生行列的不均匀,象元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多种畸变。畸变的图像给解释分析、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其方法是:在卫星扫描图像及电子地图上选取河道的拐点和内湖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根据两者的差异,用内插法进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窗区通道测值进行云检测:AVHRR探测仪在第1、2和4、5通道的灵敏度较高(反射率为0.5%时,信噪比大于3,通道4的噪声温度≤0.1K),因而在范围不大的相邻视场内,观测结果相差应是很小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排除那些受云影响的观测数据。判式如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其中,i为通道序号,Cmax,i和Cmin,i分别为数据阵(即m×n个象元的观测数据)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为阈值。当判别是满足时,即认为这些观测数据有受云覆盖的影响,应予剔除。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对第4通道云区以外的象元值进行拉伸处理,根据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调色板,且设置云区为显眼的天蓝色,再配上水红色的水系图及省界图。

(4)低温冷害遥感图像分析:从图上看出:湘西及怀化属较冷的区域,洞庭湖区次之,常德、岳阳地区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区中,又存在一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怀化冷区中以溆浦的溆水流域,麻阳的辰水、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游,保靖的里耶-隆头沿河等地却要相对暖些。又如常德、岳阳暖区中以慈利的县城东部、澧县的县城北部,岳阳的铁山水库南、北两侧等地要相对冷些。

城镇明显比周围农村要暖些,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长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阳,以及南县、桃江、宁乡、沅陵等市县城区的突出暖色斑块。

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自1997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风冷害强度指数,标于图中:从图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区比常德、岳阳地区略偏冷,其大致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测值受站点数目的限制,无法反映出更细致的分布特征。对于测站稀少的区域,特别是地形及不规则地区,则无法描述其变化规律。

10.1.3 洪涝灾害

(一)洪涝特征

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滥、内涝和内渍。史料中“*雨连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尽成泽国”等记述比比皆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涝受灾面积累计达30348万亩,年平均619万亩,成灾面积累计13784万亩,年平均280万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带越来越成为人口聚居的集结地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样的洪水,遭受灾害的人口及经济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洪涝发生的频次。据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历史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涝占18.1%,大范围的洪涝占20.4%,部分地区洪涝占61%。

(2)洪涝的地域分布。洪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及连续降水所致,因而洪涝的地域分布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以安化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县为中心的都庞岭与萌诸岭之间,以浏阳、平江为中心的幕阜山、连云山西部谷地是3个多暴雨区。慈利、沅陵、安化、张家界、岳阳、常德、浏阳、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现机会较多,易遭洪涝。湖区及四水下游多渍涝。当四水上中游洪水汇注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时,湖区亦易遭洪涝,此时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将更为严重。

(3)洪涝的季节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无论是全省性洪涝或区域性洪涝,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见,春夏连涝频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涝频率高于湘北、湘西;湘西秋涝频率高于湘中;湘西冬涝比其它地区要多。洪涝灾害与雨季开始迟早和大气环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关,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后开始,因而常年4月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现机率最大。5月洪涝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长沙、芷工、邵阳、安化等地尤为突出。6月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洞庭湖防汛进入紧张时期。7月洪涝主要出现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一带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东南由于易受台风影响而出现洪涝灾害,其他各地则较少出现,但有的年份台风挺进湘中、湘北,大气环流发生变异,亦可酿成洪涝灾害。

(4)洪涝的年际变化。据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范围严重洪涝年有明显的34年和110年准周期;在1401~1990年间,则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较明显的周期振动。

此外,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涝同年的特点。即在同一年中同一地点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但以先涝后旱居多。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201~1990年间,旱涝同年占年数24%,而先涝后旱者又占旱涝同年的76.3%,先旱后涝占23.7%。旱涝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南北都旱涝三类。南旱北涝占47%,南涝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涝的占25.2%。

(二)洪涝灾害等级分区评价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山丘区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级程度,我们以全省1∶50万的TM影像图的地形地貌解译为基本依据,并考虑气候特征、水系发育程度、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9个洪涝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1∶50万TM卫片(TM4、TM7、TM3)单元解译标志如下:

水体:TM卫片表现为蓝色;

滩地:表现为桔红色或棕褐色(无纹理结构);

平原农田:表现为桔红色(块状分布);

岗地:粉白色;

丘陵:黄绿色;

低山:桔**(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绿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在500 m以上。

(1)评价因子的确定

形成洪涝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气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海拔高度等,它们对洪涝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次为地貌类型、水系发育程度、水土流失状况、植被发育程度等,这些因子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洪涝评价因子选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数(QD);

海拔高度(HG)∶从TM图像中读取;

地貌类型:从TM图像上获取;

水系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水土流失状况:从TM图像上获取;

植被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2)评价模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Wi——第i个因子在所计算的评价单元中占的权重;

gi——第i个因子的得分值;

G——所计算的评价单元灾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据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数字统计集合,划分各地洪涝等级如下:

极度重灾区:洞庭湖区,包括华容、澧县、安乡县、常德市、汉寿、沅江。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基本上无山丘区的山洪灾。

重灾区:洞庭湖边缘的丘陵区,包括临澧县、桃源县、临湘市、桃江县、岳阳县、湘阴县、望城县,这些地区既有山丘区的山洪灾,也有湖区的洪涝灾害。而浏阳市、永顺县、桑植、张家界市、溆浦县、麻阳县、泸溪县、沅陵县、炎陵、汝城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是山洪灾的重发地。

中度灾区:包括宁乡县、长沙市、长沙县、平江县、株洲、醴陵、怀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县、祁阳县、东安县、永州市、耒阳市、郴州市、新邵县、邵阳县、邵阳市、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县。

轻度灾区:包括涟源市、双峰市、娄底市、邵阳、新邵、隆回、新晃县、会同县、靖州自治县、耒阳、常宁、永兴。

(三)1998年洞庭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

1998年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我们利用NOAA气象卫星、雷达及TM卫星的实时监测图像及调查,分析调查水情和灾情的变化情况。

(1)雨情调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区7次受暴雨袭击。全省发生了四次大的暴雨过程,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笼罩面积达3.5万km2,日最大降水量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点表现为:一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强度大;三是暴雨频繁且接连发生,几次大的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续时间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较稳定,多次重复在湘江、资水中下游、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导致这些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2)水情调查:根据NOAA卫星监测所获得的图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区的主河道已无法分辨,湖面较枯水期有所增长,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干流江面明显增宽。6月中下旬,湘、资、沅水及洞庭湖区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汇入洞庭湖,导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从6月19日NOAA探测图可以看见,洞庭湖水面进一步扩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资、沅水流域洪水刚刚入湖,长江流域上游降大到暴雨,长江洪水倒灌进一步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游连降大暴雨,相继再次发生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游洪水相互夹击,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35.48 m。根据7月28日NOAA卫星传送的图像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处洪水范围增大,顶托严重,湖区淹没范围扩展至新墙、汨罗、湘阴等地,安乡被淹,湖区湖水面积已达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卫星传送图像显示,洞庭湖湖水面积增至2542 km2,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长江干流宜昌出现最大一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与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矶水位于8月20日达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卫星探测图像清楚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枝城段严重淹没,江河水面扩展,牌州湾及螺山卡口以上滞水严重,洪水排泄不畅,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没范围增至石门、长沙、桃源一带,同时湖北荆江,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全线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积达到26 km2。

通过调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点表现为一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数多,由于“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地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现巨大超额洪水;二是洪水组合恶劣,长江连续出现的8次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间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矶连续出现5次洪峰;三是长江干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减,使长江洪水顶托严重,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影响,洞庭湖区高危水位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3)灾情:根据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星载雷达数据(SAR)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图像叠合处理结果,进行洪涝淹没面积遥感调查。通过计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洪涝淹没总面积376.21万亩,受灾涉及18个县(市),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1万亩,农村居民点10.29万亩,水田234.92万亩,旱地19.05万亩,林地13.52万亩,草地0.09万亩,其他用地95.53万亩。经统计,受灾人口2879.9万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经图像分析,本地区超过10万亩以上淹没面积的市(县)有沅江、安乡、湘阴、汉寿、澧县、南县、常德市辖区、华容、岳阳县、岳阳市辖区、益阳县等11个市(县)。其中沅江、安乡、湘阴、澧县、汉寿等五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安乡、澧县、津市、常德市辖区、汉寿县等地以溃坝、溃堤为主,其中7个万亩垸溃决被淹。其它市(县)则是以内涝积水为主的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