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气预报10天下雪情况_太原的天气预报最近十天的
1.天气预报说的零下5度至10度是什么意思
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是否下雨或下雪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气温、湿度、大气压力、风速和风向等。通常,气象学家使用复杂的模型和历史天气数据来预测天气状况。一般来说,如果某个地区经历了雨天,然后气温迅速下降,那么转为下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但是,单纯知道今天下雨,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明天下雪的概率是多少;这需要详细了解当前的气象条件以及预测的天气模式。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概率估计,你需要查询当地的气象服务机构提供的天气预报。他们会基于卫星图像、雷达读数、气象站数据和计算机模拟来制定预报。这些专业的预报通常会提供关于温度、降水类型(雨或雪)以及其他相关天气条件的最新信息。
天气预报说的零下5度至10度是什么意思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雨和雪是水的不同相态,所以在气象学上降雪预报和降雨预报可以统称为降水预报。
我们知道无论下雨还是下雪,都需要满足降水产生的基本条件,而这其中降雪多是发生在冬季气候背景下的降水天气。
相同之处:降雨预报需要关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等气象因素也是降雪预报所要重视的,在这一点上,二者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技术也趋于一致。
不同之处:冬季降水常伴随雨雪相态转化过程,准确的相态预报是降雪量和积雪深度预报的基础,而这些都是降雨预报所没有的内容。
当我们把视角拉向几千米的垂直高空时,就能发现大气不同高度上的气温并非均匀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层、不同的温湿状态下,降水粒子的形态拥有着多种多样的变化,降水相态也会发生非常复杂的转变。
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意图。降雪天气仅出现在对流层。
当云中的冰晶或者雪花向下飘落,就如同经历了一场未知的冒险。
只有在整层都比较寒冷(例如低于0℃)时,才会有雪花降落到地面。如果整层温度都高于0℃,那么就会变成雨。而事实上,各层大气之间的温度变化往往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情况一:如果高层和底层的气温都低于0℃,但中间存在一个比较浅的暖层,高层的雪到中间暖层融化后到中下层冷层又冻结,那么下的就是冰粒。
情况二:如果中间的暖层比较厚,高层的雪花到中间暖层融化后来不及冻结,就会下冻雨。
情况三:如果地面温度较高或雪花含水量较大,有时雪落下来,也很难在地面上形成明显积雪,而是湿湿的一片。
在现实中,真实的大气垂直温度,受到大气环流系统、复杂的动力环境条件等影响,并没有这么简单的分层,再加之近地面地表温度冷暖不一,使得降水这个“顽皮的孩子”会在什么时段、以什么形态走进公众的视线?需要复杂的综合研判。这也是降雪为什么难以准确预报的原因。
天气预报的零下,那就是在温度数字前加上一减号。这个减号“-”也叫负号,用在温度上表示零下。
全天的环境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范围之间;也就是全天最低温度零下10摄氏度(-10摄氏度);全天最高温度零下5摄氏度(-5摄氏度)。
另外,一般而言,全天的最低温度出现在太阳未升起的前一两个小时,而全天的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两点左右。
相关如下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
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
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