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刚刚突然宣布_深圳开始
1.深圳车牌最新拍牌均价9.5万是真的吗?
2.10亿级卖家被封!亚马逊大清理,跨境电商嗅到不寻常信号
3.“滴滴们”的下架之谜
4.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5.现在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_?
6.欠薪、裁员……柔宇“至暗时刻”?
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好像都不怎么景气,裁员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其他公司我也不太了解,我就给大家说说我们公司裁员的奇葩操作吧。
1、停止提供任何
我们这是一家医美企业,公司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电话沟通邀约有意向的客户上门。本来这个部门很大,人数也是全公司最多的,几乎全国各个城市的分公司都设有这个岗位。
这个岗位的工作就是给客户打电话,包括术前术后的沟通。然后这些客户都是公司提供的,公司有专门的渠道得到这些。
去年七八月份开始吧,公司突然有一个月把我所在分公司这个岗位员工的全部给停掉了。这个岗位本身底薪并不高,收入都靠提成,这样一弄,这些员工直接就剩底薪了。本来他们还想坚持一段时间等等看,结果过了不到一个月就都坚持不下去了,公司不光不给,而且任何说法都不给。
大家上班都是为了挣钱,虽然公司不明着说裁员,但是这操作完全就是在逼着他们自己走人。一个月挣不到钱,并且以后的日子一直会是这样,他们在某一天一起离职了。至此,分公司这个部门就算彻底没有了。
2、发配边缘部门
公司另一个专门做推广的部门更奇葩,这些人突然有一天被主管领导告知,他们现在不属于这个部门了,具体工作安排请找另一个人。另一个被点名的人一脸懵,他都不知道自己组里怎么一下子就被塞过来这么多人。
这个操作的在于,这些人还没办法拒绝这种调岗操作,因为这两位主管负责的工作差不多。不过这个新部门根本就不缺人,这些人自从被通知那一天起就没事干了,天天处于没人管的状态。至于工资,那当然也是只剩下底薪了。
3、安排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更早之前我们公司有一个我都不清楚具体叫什么的部门,员工都是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后来公司打算把这个部门都拆掉,然后就给这些员工安排了一项根本完不成的工作,让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其他时候可能半年都完不成的工作量。
这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自然受不了这个委屈,没出半个月就纷纷离职了。
靠着这一手手的操作,我们公司已经不花一分钱裁掉了将近一半的员工。相比所谓的“毕业”、“优化”、“向社会输送人才”等等,人家起码还有N+1的补偿,我们公司才是真正的奇葩。
深圳车牌最新拍牌均价9.5万是真的吗?
一、校园贷的案例?
案例一、大学生请同学出面20多万拿去血本无归
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里开船厂,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标准的土壕,在取得同学信任后,以做代购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为名,骗取同学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拿到钱后却用于,最终全部输光。
案例二、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
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三、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百万终以命相赎
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是班里的班长,近30名同学协助他“网络刷单”,他则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总金额超过58万元。接触网络,最终小郑在青岛身亡。
大学生校园贷案例二
a曾经是“”借贷平台的高校业务员,他们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借款需求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审查个人资料、家庭信息等,掌握了一批以深圳户口、家庭条件优越、有超前消费习惯、自控能力差等为特点的在校大学生。
a的借款模式
以1周或2周为借款周期,利息15%-25%不等,每日逾期费为借款金额5%-10%不等,利息计入本金提前扣除,或者在转账后立即返还,并签订虚高的借款合同或者就同一笔借款签订多份借款合同;
如果借款人到期未还,会被收取高额逾期费,在支付手续费后可续期一次;
借款人若仍未能偿还,a等人便介绍或要求借款人再借一笔钱来偿还之前的欠款,以此类推,通过借新还旧、转账的方式人为地垒高借款人的债务。
由于借款人一般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借款人逾期不还款时,a等人利用借款人害怕被家长知道对外负债的心理,频繁通过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威胁恐吓借款人还钱,趁机要求借款人借新还旧或转账,借款人被迫只能答应。当债务被垒高到一定程度,借款人实在无力偿还时,a等人便会上门向借款人家长追讨,最终实现骗取财物的目的。
最终a以涉嫌罪被判刑。
下面总结几点看法:1.当代应理性消费,杜绝超前、过度消费;2.学校、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价值观;3.不要为追求高利作出联合他人套路放贷等行为。
大学生校园贷案例三
因为借款4万元,最终却背上了超100万元的负债。“这事如果不是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都不信。”上海的侯先生近日向南都记者报料,儿子小侯遭遇,在民间金融人士层层套路下,不断拆东墙补西墙,半年时间竟欠下100多万元的债。
侯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事情发生在去年6月,在上海读大二的小侯收到一条“校园贷”的短信,称可以为学生族提供分期。因恰好手头紧,小侯动了借款的心思。“在上学的时候有,就想着先借了然后慢慢还掉。”小侯告诉南都记者,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条短信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侯称,他联系到了借款者李某、冯某、欧阳某等人,第一次借款被带到上海一家饭店,从饭店老板处借款5万元。“但实际到手只有4万,借条却打了9万元。”小侯说,5万的借款,对方要求扣除2000元上门费和8000元中介费。至于9万的借条,对方告知,若按时还款无需按借条还。
根据约定,小侯每半个月按约定还款2000多元,一共还了3期。但到了第4期,借款的饭店老板突然提出,要求立刻还清所有借款。“赚钱,怎么还得起。”就在小侯不知如何是好时,欧阳某再次出现,并称可以帮小侯“平账”。
小侯称,他就这样被带到上海源达大厦,向其中一家公司借款1万元。这一次,被要求一个月后还款1.3万元,而需要打6万元的借条。在到手的1万元借款中,中间人欧阳某和借款公司分别抽取了1500元手续费和2000元中介费,小侯到手的资金只有6500元。
二、同学们,警惕“校园贷”的危害
《央视新闻曝光校园贷逼债》
案例来源于近期深圳警方刚刚侦破的“校园贷”案例,据统计,有多达300多名学生牵扯其中,涉案金额甚至超过1000万元。
很多学生由最初只借6000元借款,到最后“利滚利”欠款超过百万元!
看到这则新闻想起了最近在读的一本书,《罪恶调查组1》这本书里讲的是大学刚毕业的卢振宇,在元朗广告公司实习,因遭到上司的算计被辞退了,做代驾救了美女老总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1、卢振宇被上司陈智睿算计,害卢振宇被公司美女老总薇薇安开除。被开除后的卢振宇在沿江大道酒吧一条街上做代驾,碰巧碰见了薇薇安被别人灌醉,而灌醉薇薇安的人是一个“恶少”,卢振宇也顾不上被开除的怨恨,救下了薇薇安,得罪了“恶少”。恶少当然就不会此摆休,于是再次行动找薇薇安,卢振宇再次出手相助,但这次卢振宇没那么,被恶少打个遍体鳞伤,恶少以为把卢振宇打si了,于是把他丢弃江中。恶少以为这样天衣无缝,没想到卢振宇没si,而恶少也被警察捉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2、经历过一次si里逃生,卢振宇父母坚持让儿子在身边,于是卢父通过关系让卢振宇进入了报社工作,还误打误撞的被报社鼎鼎大名的张洪祥记者,收入麾下当徒弟。以为这样就可以安稳过日子了,可事与愿违,在一次吃夜宵中卢振宇再次被打伤,被美女文讷相救,为表谢意,卢振宇约文讷吃饭,文讷带了一个叫秦琴的女孩,而这个女孩刚从恶魔手里逃出来。机缘巧合下,卢振宇、文讷、张洪祥组成了最初的调查团,牵扯出很多人,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查出了“校园贷”,音乐学院女同学失踪的原因。案件背后牵扯了多少人?谁是这一系列案件的主谋?卢振宇一行人不是警察也不是,他们是否能顺利的查到主谋?
作者笔下的卢振宇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像打不si的小强,伤口愈合力非常强。作者用新奇的角度,写出了一个令很多大学生家长痛恨的故事“校园贷”。
“校园贷”不知道是什么开始流行的?被“校园贷”害苦的学生、学生家长的新闻不断出现。
比如:2017年4月,厦门华厦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校园贷欠款达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在泉州一宾馆;
2017年8月,武汉某大三学生,欠下“校园贷”4000元,一年时间,滚到50余万元;
《罪恶调查组1》书中,借“校园贷”的都是女同学,借完后没钱还最后利滚利,又不敢告诉父母,只有被放贷的人忽悠去拍不堪入目的的相片,被逼得zisha。
希望看到这本书的同学,让更多的同学知道“校园贷”的危害,如果真的遇到,该告诉老师告诉老师,该告诉父母告诉父母,不要想靠自己搞定,会压绔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三、不良校园贷陷阱是怎样的?
这位导员,一年来匿名潜入不良校园贷QQ群,揭露不良校园贷陷阱的套路与黑幕,一度走红网络,被誉为“美女卧底辅导员”。
“选择加入度遭到过群里的搜索和言语威胁,但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讲清楚不良借贷的危害,让学生能够知道其中的套路,过一个平安、健康的大学生活。”毛晶说。
去年11月,毛晶班上的一名大二男生长时间旷课,引起了她的注意。“为了买手机,他向某校园贷平台借了200有1300元。但按照还款要求的利率计算,3个月之后要还3万元。”
这家校园贷平台为了催学生及时还款,向该男生的同学、以及毛晶在内的老师和家人进行短信轰炸,甚至威胁送花圈,并为止”。
毛晶联系上学生的家长,最终还了两万多元。
此前,毛晶也关注过校园贷,但了解不多。该生心的疑问。“实际只拿到了1300元的借款,短短3个月,如何利滚利就翻到了3万元?”
此外,这些从湖来的催款电话,也引起了毛晶的警觉。“辗转出售公民的个为什么还如此有底气?”
从去年年底开始,毛晶通过微博、贴吧、贷信息,匿名加入多个催收QQ群、群、反催收QQ群。
在各个群里,毛晶默不作声地观察了大半年,只要有最新的信息,她就记录下来,先后整理出了不良校园贷的形式、借款的要求、背后的陷
毛晶介绍,虽然国家发文明令禁止向大学生提供网贷,但很多不良校园贷平台会变着法实施变相放贷。
通过调查,她发现在目前的网贷市场中,性质的不良网贷大量存在,针对大学生放款的不良网贷比例更高。
毛晶举例,某某贷以月利率0.99%的噱头,造成利息不高的象,但一推演利率达21.25%,再加上各种名目的手续费、中介费,利率可以达到50%甚至200%。
让人忧心的是,办理不良校园贷几乎没有门槛。往往只需要借款人提供、学生证和,以及父母、老师的电话,根本不用提供收入证明。
“难道放贷者就不担心无收入的学生无法还款吗?”毛晶发现,事宁人的心理,害怕不良影响孩子的学业,宁愿偿还这息。
毛晶说,在网上还里有专门教放贷者催款的技巧,还提供异地上门催收。“催款的垃圾短信大都不堪入目,一天高达100多条骚扰短信,其中部分会发给亲人、朋友、老师进行威胁,骚扰。”
有了这些资料后,毛晶将其整理制作了PPT,并录制了公开课《今天,是时候揭揭不良网贷的套路了》,在“双十一”当天推出。
此后,她又与学校学工处老师联合制作发布了一段《5分钟解读不良借贷套路》的动画,将不良校园贷的危害进一步揭露。“双十二”上线当天,就获得了1.6万次的点击量。
“幸好听了毛老师的课。”学校组织看过后,该校旅游与管理系大二学生徐方甜有些后怕,以前对校园贷了解不深,有些同学还觉得挺时髦,“现在才发现陷阱就在身边”。
受益的不止是该校学生。这段揭露不良校园贷背后陷阱与套路的,在网上一经推出,就获得大量转发,引起了全国高校同行的好评和关注。在全国高校辅导员QQ群里,有近600名来自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下载了这份课件。
毛晶透露,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和学校部分辅导员正组建一个“We知We行”工作室,面向全国各高校征集不良校园贷案例,目前已经收集到8起典型案例,在明年3月之前,推出一本不良校园贷案例集,“分析如何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加强学生们的金融理财、法律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合法手段保护好自己”。
随着在网络走红,毛晶的个人隐私也暴露在网络之中。她潜伏的不良校园贷群里,甚至出现了她的信息和照片,言语间透露着威胁和谩骂。
这个工作4年收获首届十堰市“十堰好网民”、十堰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的女老师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里坦承心路,“从大学选择师范专业开始,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便是我最初的梦想。初心在,纵使跋山涉水,也能见到千山万水。”
四、沈阳侦破校园贷案抓获了多少名犯罪嫌疑人
28人。
以下为新闻原稿,供参考
8月21日,沈阳市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宣布成功侦破“5.08”“校园贷”“套路贷”犯罪案件。打掉了以犯罪嫌疑人陶某、魏某、郑某、邹某为首的四个以道义大学城学生为侵害目标的恶势力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28人,初步核查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
10亿级卖家被封!亚马逊大清理,跨境电商嗅到不寻常信号
今天(12月25日)
广深进行2017年最后一次车牌拍卖
粤A粤B最新成交价相继诞生
如大多人所预料
粤B成交价再升
但意外的是
它再次暴涨
简!直!逆!天!
根据今天下午刚刚出炉的
2017年第12期
深圳小汽车增量指标竞价结果
深圳个人车牌竞价
平均成交价为95103元
最低成交价为82500元
(最低成交价报价人数1人,成交1人)
这一个人车牌竞拍均价打破了
今年10月上海创下的93540元
(最低成交价93500元)
从月度均价上来看
粤B成为“中国最贵车牌”
对于部分人来说
买块车牌比买辆车都贵
同样是今天下午新鲜出炉的
2017年12月
广州市中小客车增量指标竞价结果
广州个人车牌竞价
平均成交价为32312元
最低成交价为18000元
(最低成交价报价人数34人,成交32人)
个人拍牌均价比11月微降
与往年不同
今年深圳车牌竞价持续走高
“粤B”车牌越来越贵
今年深圳个人车牌竞价均价已12连涨
今年8月深圳宣布限行区域扩大至全市
同时启用多个考场消化“积压”的大量考生
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粤B”车牌进入8月后更是飙升
12月粤B最新竞价均价一出
深圳网友纷纷
想起当年被房价支配的恐惧
为之一抖
下一期是要破10w的节奏?
有网友感叹
买辆车不是问题
买个车牌是问题
除了竞价
你也可以选择参与摇号…
但是!上个月(11月)
粤B车牌中签率为0.33%!
864895人参与摇号
竞争2933个车牌
12月有多少人参与摇号
明天(26日)将见分晓
目前全国五个
主要实行车牌竞价拍卖的大城市中
深圳、上海、杭州、天津都实行限行
唯独广州暂未实行限行措施
而其中上海车牌可转让过户、拍牌有“限价”
2017年9-12月
五城个人车牌竞价变化
2017年全年
五城个人车牌竞价月均最高/最低对比
深圳车牌价这么涨我们该咋办!
以下请深圳车主/想买车的朋友收好了!
01
另辟蹊径!
新能源汽车直接上牌无需摇号
车牌变得这么贵!
不限牌又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
其实刚需的你也考虑下嘛!!!
可以直接上牌无需摇号
深圳购买新能源车还有财政补贴!
详细指南↓↓
逼近6万!粤B车牌拍出历史最高价!想买车的深圳人,还是看看这条新政吧
02
该换赶紧去换!
这些车不换将失去粤B牌
深圳人居委11月15日开媒体通气会,发布《深圳市老旧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办法(2017-2018年)》以及解读,两类车可以获得补贴,最高补贴3万元,明年1月起国I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拟部分路段限行。
这两类老旧车是指:国I、国II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国III排放标准的柴油车。
这个换车期限是
2018年12月31日
晚于这个日期
你将失去你的粤B车牌
详细指南↓↓
重要提醒:深圳这些车主快换车!财政最高补贴3万,不换将失去粤B牌
03
珍惜这块牌!
想买车的这条新政千万别错过
你突然需要换一辆车
下面这项规定请您一定看好了!
(别一不留神车牌没了)
非深户更新车牌不再受社保限制
今年8月18日,深圳市交委与深圳市公安交警局联合发布《关于优化申请小汽车更新指标办理条件的通知》。
其中将《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第三十条中的“申请更新指标的个人,应当符合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居住地在本市的条件”。调整为“申请更新指标的个人,应当符合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居住地在本市的条件,或者持本市有效的居住证”,其他条件不变。
受益人群如:
1、社保停缴从而影响车牌更新的退休人员
2、因社保断缴而导致更新车牌失败的非深户
3、因社保条件不满足导致申请更新指标失败的其他人员
详细指南↓↓
8.25万元!粤B拍牌价暴涨1万5再创新高!想买车的深圳人留意这条新政
深圳车牌竞价频刷记录的背后,是深圳人对道路交通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公共交通供给不平衡、不优化之间的矛盾。在扩大限外区域等多重背景之下,很多人宁愿花大价钱购买车牌,更多还是为了优化自身出行。
完善公共交通建设,减少市民出行时间和成本,让市民选择回归公共出行方式,或许是让深圳车牌价格趋向理性的不二法门。
如果你已经拥有一张深圳车牌,请好好保护它!
“滴滴们”的下架之谜
亚马逊,开始动手了。
1
10亿级卖家被封
亚马逊掀起大地震
最近这两个月,堪称中国跨境电商的至暗时刻。
4月底,号称“亚马逊三杰”的帕柘逊首先遭遇暴击,旗下606个热卖商品被下架,大量资金遭到亚马逊冻结,损失惨重。
要知道,这可是一家年销售额近50亿的大麦,亚马逊说封就给封了。
惊讶之余, 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大规模的封号潮,才刚刚开始。
5月9日,“华南城四少”之一的傲基,旗下亚马逊店铺的大量链接失效,账号被封。在当时,只要打开傲基的亚马逊网站,点击产品链接,就会出现一只狗。
6月16日,星徽股份公告称,子公司深圳市泽宝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旗下RAVPower、Taotronics、VAVA三个品牌涉及的部分店铺于当日被亚马逊平台暂停销售。
仅仅半个多月后,7月6日晚间,上市公司天泽信息也公布,旗下的电商“有棵树”约340个线上商铺被封,1.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被冻结。
一夜之间,这个品牌的营收从4500万下滑到100万,1400名员工离职。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被封号的大卖有十几家,涉及品牌40余个,大部分是3C类产品。什么“华南城四少”、“坂田五虎”等多个深圳的头部大卖家,包括帕拓逊、傲基、通拓、猿人、泽宝等公司,都遭遇了大量亚马逊产品链接被下架。
跨境圈里流传的一份被封号“名单”
一众头部卖家中招后,这场封杀还在继续。按照业内人士的预估,接下来会有更多帐号被亚马逊揪出,至少20-30万卖家账号存在问题,已被列入审查范围。
对于跨境电商圈来说,过去的6月份是一个“死亡六月”,几乎每天都会传来封号、关店或者破产、裁员等负面消息。
亚马逊的这番疯狂血洗之下,整个华南跨境电商圈人心惶惶,不少卖家甚至直接宣布破产倒闭。
同样是在这段时间,知名跨境电商环球易购在亚马逊上的大量网店被封,资金被冻结,这个百亿卖家甚至被银行申请破产重整。
这波封号潮的影响不言而喻。要知道,亚马逊一旦对卖家实施封号惩罚,意味着该卖家的店铺或品牌被封,该账号的资金和货物会被亚马逊冻结。
据亿恩网报道, 近一个月被扣资金规模约在200-300亿元,预估涉及所有卖家资金或超千亿。
很多号一旦被封,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对卖家来说,这相当于直接被判“”。
一场“十年不遇的巨震”,正在跨境电商界蔓延。
2
数据泄露,引发平台大整顿
对电商来说,6月本是一个狂欢的时节。
国内的618刚刚结束,亚马逊会员日(Prime Day)全球促销活动就紧随其后。
但他们没有料到,就在Prime Day前夕,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们等来的却是这场封号大地震。
亚马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事其实早有迹象。在2021年初,很多中国卖家都曾收到一封亚马逊的官方邮件:
您的账户有被停用的风险,我们与你联系是因为您似乎违反了Amazon的以下一项或多项卖家行为准则要求,影响客户的评分、反馈和评论;操纵销售排名;人为地增加网络流量。
这不就是国内常见的刷单、刷评论、刷排名嘛,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况且,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刷单,亚马逊此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封例行公事一样的邮件,并没有引起卖家们的注意。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亚马逊来真的。和过往封些小鱼小虾不一样,这一次直接把几个大卖家挑下了马。
本以为杀鸡儆猴意思意思就得了,但接下来的“血洗”出乎所有卖家的预料。大卖家的接连被封,让整个跨境电商圈开始慌了。
亚马逊突然加大的整治力度,有着现实的原因。
就在5月份,一个名为Safety Detectives的网络安全机构公布了一个开放的AWS Elastic Search数据库。这里边的数据,直指亚马逊上的虚评论组织。
1300多万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信息显示,这些客户愿意提供虚评论,以换取免费产品。
卖家刷好评被人拿到了实锤证据, 无论是考虑数据安全还是舆论安全,亚马逊都必须重拳出击了。
在6月16日一封名为《打造值得信任的顾客评论体验》的公开信中,亚马逊直言:
“2020 年,我们在顾客看到之前就已经阻止了超过2亿条疑似虚评论,其中超过99%都是我们主动监测发现并移除的……同时对通过虚评论获取商业利益的卖家账户取措施。”
亚马逊的这封信,不仅是对“封号”浪潮做出的回应,更是向“刷单”灰色产业链发出的檄文。
在如今的跨境电商圈,“刷单”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亚马逊平台一向是“重商品、轻店铺”,一切以商品为中心,店铺的存在感极低。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亚马逊上购物,搜索关键词的时候,亚马逊会运用算法计算出所有产品的页面权重,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展现在你面前。
排名越靠前的产品,曝光率和点击率就越高,订单量也就越多。那些排在后面的产品,几乎就没有曝光量,更别说成交了。
而亚马逊的算法中,核心的三个指标就是 销量、转化率和好评率。
也就是说,要提升销量,亚马逊上的商家就必须提高自己产品的排名,刷单也由此诞生。到最后,行业内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刷单或许会死,不刷只能等死。
这样的氛围下,“刷单”灰产开始肆意生长。最常规的方式,卖家会在商品包装内使用夹页、传单、优惠券、小册子等,诱导买家发表正面评论/评分。
更猛的例子是“吴三柜”:
新来的商家,“一柜送、一柜刷、一柜做秒杀”,只为把排名刷上去。
没想到,如今“吴三柜”遇上了亚马逊的“张三封”:
封账号、封品牌、封资金。
3
跨境电商,野蛮生长时代落幕
跨境电商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
但中国商家在海外电商发力,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2014年,当天猫、京东等国内的电商巨头开始走向海外的同时,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巨头也开始吸引着国人。
2015年开始,跨境电商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传统零售商、海内外电商巨头、创业公司、物流服务商、供应链分销商进入一场全球争夺战。
大批的中国人开始涌入亚马逊,但在当时,中国卖家并不被看好。彼时,中国工厂在海外缺乏销售渠道、中国卖家尚不了解国外的消费习惯。但很快,仅仅三年之后,外国人热议的话题变成了:
如何在亚马逊上“打败”中国人。
完整的工业门类和超强的生产速度,让中国跨境电商的供应链变得无比强大。毫不夸张地说, 在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上,中国卖家可以覆盖99%的品类。
与此同时,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将“好评返现”那一套在海外发扬光大——
花钱刷大量好评,提高星级;
在包裹中附带金额数量不一的“礼品卡”,并要求消费者留下五星好评,即可获得礼品卡上的钱;
广告上晶莹剔透的圣诞树,买家收到后,竟然是劣质木头片做的……
跨境电商行业的高利润率也在诱惑着源源不断的入局者。
据DoNews的调查,在2015年左右,一件产品的利润率可以高达几十倍。
一个普通的保温杯,在国内以15元的价格入手,转手就可以在亚马逊上以25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客户,扣除佣金和运输成本后,仍然可以获得将近120元的利润。
源源不断的入局者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2020跨境出口电商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占比接近七成,同比增长超过40%。
此外,国家邮政局披露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所有跨境电商包裹中,从中国发出的包裹占比超过60%。
与此同时,精明的资本很快就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根据亿邦动力统计,仅2020年,跨境电商界的融资就超过30起,其中一半融资金额过亿,2021年更多。
赶着入场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天眼查显示, 目前我国有超过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今年以来我国已新增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超过4.2万家。
在亚马逊平台上,这些企业摩拳擦掌,本想着靠“刷单”能迅速崛起。让它们始料未及的是,亚马逊对“刷单”竟然下狠招了。
想登上山顶的,都折在山脚下了。
对跨境电商来说,过去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了。
4
尾声
一直以来,在明面上,电商平台其实都在严禁“刷单”行为。
根据亚马逊平台的规定,一旦卖家违规刷单,轻则被警告,重则永久关停账户。
国内也是一样,你看看各大平台的口号——
淘宝:刷单是违法的,严重者店铺将永久关闭。
京东:坚定杜绝货,严打刷单。
拼多多:虚发货,冻结货款并罚款。
但实际上,真正像亚马逊这次一样大面积封号的,确实不多见。
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中国卖家才刷单,国外卖家也刷。但在其中,中国卖家确实是刷得比较狠的。
本质上来说, 从野蛮生长到良性发展,是任何行业的必经之路,跨境电商也一样。
野蛮生长时代,规则还不完善,到处有空子可钻;但到了下半场,拼的还是产品和服务。
中国卖家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还得来一场思维上的“自我革命”,否则——
沿着旧地图,可找不到新大陆。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7月2日晚,国家网信办突然发布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2天之后,滴滴App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下架。
7月5日,国家网信办再发通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
短短3天之间,互联网圈风云突变,风声鹤唳。
这次的挺严重,但又有点出乎意料。
国家网信办的公告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三条法规。其中,《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刚刚在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几位被点名的是《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正式实施第一案,可谓是意义非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就更不用说了,摊上的基本都是大事。
但另一方面,公告中提到的“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却又真是个挺常见的“违规问题”。有点类似“感冒”在疾病界的地位,说起来确实是一种病,但因为太过普遍,大家又都不把它当回事。
工信部针对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动几乎就没停过。腾讯、京东、百度、抖音、快手、360,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大厂们,几乎都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点名批评过。
2019年11月到2020年7月,在工信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行动中,一共检测了超过8万余款APP,其中8000余款APP有“违规手机用户信息”的情况存在,又有478家收到了工信部正式下发的整改函。你看,10%左右的违规率以及8000余个的违规数量,真的挺普遍。
结果那一次工信部的专项正式行动刚结束,7月16日央视“3·15”晚会又报道了关于SDK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
于是工信部又展开了近三个月的行动,这一次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对国内用户使用率较高的44万款APP进行了检测,最后工信部责令其中的1336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最后又下架了94款拒不整改的APP。
就是因为“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这事实在是太普遍,所以这次如此大张旗鼓的处理“滴滴们”,才显得如此特别。
有好事者发现这四款App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刚刚于6月在美国上市。其中BOSS直聘于6月11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货车帮、运满满所属的满帮集团于6月22日在纽交所上市;滴滴则是于6月30日在纽交所挂牌。
以此为据,有人认为这次的是针对在美上市的中国 科技 公司。甚至有阴谋论者认为,6月23日突然在上市前一天宣布暂停IPO流程的社交平台Soul,也是因为提前嗅到了什么气息,才突然暂停IPO。
但与此结论相悖的是。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这两大生鲜电商也都是在6月分别登陆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至今虽然股价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但总归没有经受审查。
也有人认为,该针对的是“被海外资本控股的中国 科技 公司”。
这种推论似乎有一些道理。毕竟滴滴目前最大的两位大股东分别是持股21.5%的日本软银和持股12.8%的美国Uber,两大海外资本持股超过了三分之一。滴滴那名叫Adrian Perica,曾担任过美国军官的独立董事,更是在网上被扒了个干干净净。
而货车帮、运满满所属的满帮集团最大的大股东也是日本软银,并且软银20.3%的持股量,也远超于第二大股东红杉中国的6.6%和第三大股东全明星投资基金的4.5%。
基于此,甚至有人认为是“被软银控股的中国 科技 公司”出现了问题,毕竟前者现在还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
这种说法当然没什么道理,因为BOSS直聘的股权结构就是中国人直接控股。其最大的机构股东分别是今日资本旗下CTG Evergreen,持股14.7%,以及腾讯全资子公司Image Frame,持股12.2%。除此之外,今日资本的创始人兼总裁徐新个人还持有BOSS直聘14.7%的股权。
显然,BOSS直聘是徐新个人控股的,与海外投资机构没什么关系,与软银更毫无关联。鉴于徐新个人还担任中华英才网的董事长,其控股BOSS直聘就更显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如果了解中国 科技 上市公司的股权机构,就会知道大股东与经营权并没不一定划等号。
从阿里巴巴通过合伙人制度上市以来,“同股不同权”就成了中国 科技 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日常安排”。以阿里巴巴为例,如今日本软银依旧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并且股权在20%以上,而马云和蔡崇信二人合计仅持有阿里巴巴5.8%的股份。但依靠“同股不同权”条款,马云等阿里巴巴高管在行使投票权时,一票顶好几票,仍然可以牢牢把控公司经营权。
滴滴的情况与阿里差不多。虽然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只持股7%,总裁柳青只持股1.7%,但程维和柳青两人加起来却有超过48%的投票权,如果再算上其他滴滴高管,整个滴滴管理层的投票权是超过50%的,并不存在被外方资本控制的情况。
在我看来,大家把这事情想的太过复杂了。滴滴们被处罚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收集个人信息”上。问题来了,那么多互联网公司都执着于“收集用户信息”,并且还都屡教不改,究竟是图啥呢?
1.个人信息可以让大数据帮助企业作出决策
“收集个人信息”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初衷,其实是企业做出决策,以更好地服务用户。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故事之所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也是因为其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期待。当年沃尔玛在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时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片时,常常会顺便搭配几瓶啤酒。于是沃尔玛尝试将啤酒和尿布摆在一起进行促销,结果大获成功,尿布和啤酒的销量全都大幅增加。
互联网公司可以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颗粒度显然不是沃尔玛可以比拟的。所以理论上,通过“个人信息收集”,互联网公司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2.通过收集用户信息而得到的用户画像,是互联网广告的“核心卖点”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292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自然会令企业“无所不用其极”。
而无论是CPM、CPC、CPS等传统互联网广告模式,还是以RTB为代表的程序化广告模式,售卖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广告位,而是访问这个广告位的用户。
具体来说,RTB广告的购买流程大概是这样的:今晚我正在浏览某门户网站的新闻页面。这个时候,RTB系统会给广告主们发出这样一条信息“有一个25-35岁男性,生活在北京,对 体育 、 游戏 和二次元感兴趣,过去两个月经常在网上购买水果,还买过一个手机。有没有谁想要买他正在访问的页面广告位?”后台对我感兴趣的广告主们就会通过系统出价,随后系统会根据广告主们的出价,选出最适合的广告主。最终,RTB系统会在100毫秒内将广告展示到我所打开的网页中。
显而易见,RTB广告的核心就是获取我的用户画像。而这必须通过收集个人信息才能获得。
3.个人数据收集是大数据杀熟的“温床”
如果说互联网广告还属于个人信息数据的“合法”利用。那么大数据杀熟就是真正的涉嫌违法了。
简单来说,大数据杀熟就是互联网平台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对不同用户取不同定价的行为。
大数据杀熟被人们所熟知是在2018年初。那一年 科技 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数据杀熟:300元的酒店房价,老客户却要380元!》,让大数据杀熟第一次暴露在大众视野内。
随后,不断有网友爆料,发现在携程、美团等平台消费时,出现“针对新用户的售价比针对老用户的售价便宜”的情况。2021年,复旦大学一名教授发布了《2020打车软件出行状态调研报告》,指出“手机价位越高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且苹果手机用户的优惠力度明显低于非苹果手机用户”。大数据杀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相关研究显示,大数据杀熟确实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美国学者Benjamin Shiller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奈飞用传统人口统计资料的个性化定价方法,能够增加0.3%的利润,而如果根据用户信息,用算法计算出用户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利润可以增加14.55%。
还好,中国日渐猖獗的大数据杀熟正在被“叫停”。明年1月1日即将实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规定“企业不得通过数据分析,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违法者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而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也是对大数据杀熟做出明确处罚标准。
4.不到两分钱一条的个人信息
和其他具备“商品”属性的东西一样,个人信息当然也能卖钱。
北京艺术家邓玉峰此前曾在武汉展出过一场名为《秘密》的个人展览。展览的展品是邓玉峰个人从购入的34.6万条武汉市民个人信息,总计花费5000元,平均不到两分钱一条。
这是我可以得到的最精确的个人信息价格。很便宜,也很可怕。
至于说被下架的“滴滴们”到底用这些收集来的信息做了什么?又是因何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也许只能坐看事态发展了。
现在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_?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喜茶内部正在实施大裁员,并称年前已启动裁员,还有消息表示,喜茶信息安全部门已被全部裁掉,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1刚刚,喜茶被曝将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过度加班、年终奖延迟、公司内斗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得员工异常消极。
除了喜茶,奈雪也遭遇股价腰斩,上市半年预亏超一亿!新式茶饮怎么了?
喜茶大裁员?
2月9日,据新浪报道,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主要信息包括: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
有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另有说法称“延期发放”。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
2月9日早上,喜茶裁员一事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
“一路膨胀太快,总得回到正常水平 。”
“场子一大,就有了斗争,官场素质多高啊,都有拉帮结派的,况企业乎。”
“疯狂扩张,良莠不齐。”
喜茶回应:消息不实、年终奖已发
据凤凰网科技报道,有喜茶相关负责人向其表示,上述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喜茶方面还表示,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根据此前的报道,多位喜茶员工透露,喜茶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继续裁,涉及30%的员工,还有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
按照官方的回应,这些信息并不准确。不过,网友对这份回应并不满意,认为喜茶“模棱两可”,并没有“解释清楚”。或许,喜茶可以给出一份更加详细的声明。
企查查APP显示,喜茶是一个以白领阶层、年轻势力为主流消费群体,以休闲、饮品为主打产品的特许经营连锁机构,其关联公司深圳美西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法定代表人为聂云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冷热饮品、小吃、甜品、蛋糕的制售;图书、报纸、期刊零售等,由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00%控股。
企查查信息显示,喜茶目前已融资5轮,投资方包含美团龙珠、腾讯投资、红杉基金等,该公司控制企业达34家,省份地区涉及广东、山东、浙江、湖北、上海等。
喜茶被曝高管之间拉帮结派
据新浪财经报道,2021年年末,喜茶突然裁员的消息在公司内部传开,部分部门已经被默默裁掉。在脉脉上,相关讨论已经展开,内部同事圈也确认了此事 。
目前,喜茶的员工大多处于“躺平”、观望的状态。此次大规模的裁员,让喜茶的过度加班、年终奖延迟、公司内斗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得员工异常消极。
“很多人都盼着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赔偿,老员工也没有什么盼头”,一位喜茶老员工说道。“都是争着被裁的啊,名额都不够分。现在天天摆烂,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想被裁。”脉脉上一位喜茶员工的匿名回复也证实了员工“躺平”的心态。
另有一位喜茶员工透露,入职承诺的3个月年终奖,到听说这个奖取消了,其对喜茶的公司信誉产生质疑。
实际上,像众多年轻的新消费公司一样,喜茶也被员工曝出内部管理混乱、内斗明显、制度不清晰等问题。
已经离职的沈明哲(化名)是喜茶的老员工,他不敢公开透露实际工龄,怕被主管追责。
据他透露,“这次裁员,一部分也是斗争的结果。喜茶的高管团队,很少有待够两年的,一般一年多就走了,有的半年就被开除。高管之间拉帮结派非常明显。之前高管是腾讯的,内部团队就都换成腾讯出来的人;在那之前,都是唯品会出来的人”。
如果员工属于高管派系类的,即使摸鱼,也会得到好的绩效考评。这样的内部管理让很多员工吃不消,所以喜茶内部员工流动非常大,做满两年的人很少。
预亏超一亿!
上市逾半年 奈雪的茶股价已遭腰斩
2月8日,新式茶饮企业奈雪的茶(02150.HK)发布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团取得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同比预增超40%,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1.65亿元。
去年下半年,中国大陆地区疫情反复,多地部门均加强了公共卫生管控措施,奈雪的茶相当数量的茶饮店因此受到影响,店铺暂停营业、减少营业时间或转为“只有外送或到店自取”的营运模式。
公告指出,2022年1月,奈雪的茶茶饮店同店收入维持恢复态势,公司归因于“中国大陆地区疫情有所缓解”,其中位于西安的奈雪的茶茶饮店已经完全恢复营业。此外,奈雪的茶认为,新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也对集团业务表现带来积极影响。
去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根据招股书,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营收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及30.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660万元、-1170万元和1664万元。
曾被看好的新茶饮市场在疫情的冲击下元气大伤。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数量活过1年的奶茶店仅占18.8%,近八成的新品牌茶饮店倒闭。而作为“新茶饮第一股”,截至2月8日收盘,奈雪的茶股价报7.10港元/股,与发行价相比已跌超60%。
疫情影响叠加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近两年不少新式茶饮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此前,茶颜悦色也开始曝出关店降薪的消息。而奈雪的茶则将目光投向数字化,并寄望能够成为新式茶饮行业的新突破口。
据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此前透露,从2020年年初开始,奈雪分阶段落地数字化战术,通过小程序点单、第三方外卖平台、微信商城、直播、天猫旗舰店等线上渠道,加速线上线下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门店经营压力。该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奈雪的茶线上收入占比已达到72.2%。
与此同时,奈雪的茶自2018年起着手自研数字运营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希望借此来优化茶饮制作标准流程,实现原材料自动订货补货、员工自动排班等。据此前公告披露,奈雪自研的自动化制茶设备已于去年年底陆续在部分门店运营闲时投入试用,并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结束前在全国奈雪的茶茶饮店正式应用。奈雪预计,自动化设备及措施的投入将降低集团人力成本,减轻人力成本刚性。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22月9日,新浪财经报道称,喜茶内部正在实施大裁员,并称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还有消息表示,喜茶信息安全部门已被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则被裁50%。该报道中还透露,有喜茶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或是被“延期发放”。
不过,上述消息被喜茶方面火速否认。
“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日,喜茶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目前,“喜茶将裁员30%”的话题已冲上微博热搜。“热潮过了,年轻人甜腻了”,一时间,喜茶裁员传闻引发热议。
陷入裁员风波
喜茶裁员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新浪财经报道称,2021年年末,喜茶裁员的消息便已内部传开,有部门被默默裁掉。年会成为压倒众多员工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吃饭、很少,晚上10点强制大家留下,参加到半夜12点。年会直播屏上,涨工资、发年终奖等留言铺满全屏。”上述报道中,有喜茶员工透露道。
在职场交流平台脉脉上,部分喜茶员工匿名确认并讨论此次裁员风波。
一名认证为喜茶员工的人士透露,喜茶裁员不是传闻,是真实裁员,自己部门裁员超过50%,有些同事才刚进公司一个月。
另有一位喜茶员工表示,入职转正不到半年,年底还评上了绩效优秀,结果公司以业绩差为由,要大量裁员,整个部门裁掉一半。“才入职不久,赔偿也不多,不如早点告诉我,自己跳槽。”上述员工称。
从社交平台上看,部分员工心态也出现变化。有匿名喜茶员工在脉脉上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大部分人想拿裁员补偿是真的。”另一位匿名喜茶员工在脉脉上表示,“大家争着被裁的啊,名额都不够分。现在我天天‘摆烂’,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想被裁。”
相当一部分喜茶内部员工在网上透露,不止裁员、年终奖延迟,喜茶存在的过度加班、公司高层内斗等问题,正在消耗员工积极性。
新浪财经报道也透露,有员工迫于压力主动离职。“压力太大,最后还是决定转行”。2021年以来,喜茶有过多次食品安全问题,公司内部对卫生检查越来越严。
门店扩张、投资不遗余力
此次裁员风波,爆料矛头直指喜茶的经营压力,但在2022农历新年之前,喜茶曾率先在行业“逆行”降价。
进入2022年,茶百道、一点点、益禾堂、茶颜悦色等茶饮品牌均加入涨价队列。其中,此前陷入闭店风波与降薪争议的茶颜悦色,几乎把大部分产品上调1元。
就在同行纷纷涨价的同时,今年1月,喜茶却默默下调产品价格,将部分饮品与配料如芝芝芒芒、纯绿妍以及芝士,进行3~5元的降价处理,并称“属于正常的调整动作。”
喜茶降价引发业内赞赏,多数分析称,基于喜茶自建供应链优势,能够实现对原材料品质和成本的控制。
发展多年,无论规模还是份额,喜茶已经成长为头部新式茶饮品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的12月31日,喜茶已经在全球61个城市开出695家门店,全球的员工总数也超过了15000名。
2021年7月,有媒体透露,喜茶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达到600亿元。自成立以来,受资本青睐的喜茶不断被传出即将IPO。2021年8月,据连线Insight报道,喜茶或选择2022年赴港上市,目标估值为1500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200亿元)。
但喜茶门店发展似乎陷入一丝疲态。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而在2021年10月,喜茶门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2020年同期相比,均下滑高达30%以上。
喜茶在门店投入仍不遗余力。2021年以来,喜茶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众多城市开设主打空间概念的门店,仅在2021年9—10月,喜茶已经新推出超过5家概念门店。其中,喜茶在深圳南头古城推出全球首家手造店,上下共有三层空间。
除此之外,喜茶的投资布局动作频繁。2021年,喜茶先后入股,拿下咖啡品牌Seesaw、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和気桃桃以及预调酒品牌WAT等大约5%~15%股份。同年11月,喜茶高调并购的新式果汁品牌野萃山,完成半年内的第5次投资。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3“很多人都盼着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赔偿。”
2月9日,喜茶被曝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
喜茶方面对此回应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
2月8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团取得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同比预增超40%,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1.65亿元。
原本被市场看好的新茶饮赛道,在疫情影响、行业内卷、乱象频出等多重压力之下,似乎走得愈加艰难。
有市场人士认为,2022年将是新茶饮品牌上市的“大年”,也会是腰部及以下品牌厮杀更为激烈的一年。
被曝裁员30% 年会大奖188元
2月9日,据新浪财经报道,喜茶内部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报道称,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此次裁员总体涉及30%员工。其中,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被裁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比如技术岗转业务岗等。
针对裁员消息,喜茶方面对此回应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时,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不过,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中,“喜茶裁员”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一,讨论热度超过1048万。
脉脉APP热搜榜 图/脉脉
一喜茶员工表示,自己所在的营业支持部门全部被裁。另一内部员工称,自己所在的小组被优化30%,不发放年终奖这一消息最开始只是小组长口头传递,并无官方文件通知,但至今仍有部分员工未拿到年终奖。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年关于“喜茶年终奖”这一话题也同样在脉脉上引起讨论。一喜茶程序员称,HR口头承诺13-15薪,保底13薪,但在入职合同中写的只有12薪。2020年,该程序员的年终奖为0.8个月工资,是其“工作五年拿到的最低的一次年终奖”。
另外,有喜茶员工表示,在喜茶的2022年全球线上直播年会中,有限时开启的直播间红包,最高金额为188元,最低8.8元。
大规模裁员、年终奖延迟等消息,使得喜茶过度加班、公司内斗、管理混乱等问题也集中爆发,不少员工也情绪消极。
有员工甚至表示“很多人都盼着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赔偿”。
集齐明星资本 或为上市做准备
喜茶由创始人聂云宸创立于广东省江门市。2012年,喜茶起源于一条名叫江边里的.小巷,以一杯原创芝士茶开启新茶饮时代。
显示,截至2022年2月9日,喜茶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超过55个城市拥有896家门店。
对于此次大规模裁员的原因,有员工认为是去年业绩不佳,缩减人力成本。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2021年10月数据为例,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19%、1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5%、32%。
一接近喜茶高层的业内人士分析,喜茶此次的裁员也可能是为上市前的财报数据做准备。
2021年年中,“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同一时间段,喜茶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从上一轮的160亿元暴增至600亿元。
但奈雪的茶上市首日即破发,成了喜茶的前车之鉴。尽管创始人聂云宸表示2021年没有任何上市,市场依然盛传喜茶或于2022年以1500亿元左右估值寻求港股上市。
资料显示,D轮融资后,喜茶的估值刷新了新茶饮市场的融资估值记录。投资方也阵容强大,包括红杉、腾讯、黑蚁、高瓴、淡马锡等。5年内完成5轮投资的喜茶,背后已集齐了消费领域的一众明星资本。
喜茶融资历程 图/全景网
市场增速放缓 头部品牌做起了VC
有意思的是,被资本热捧的喜茶,自己也做起了VC。在完成D轮融资后,喜茶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
2021年7月,喜茶入股了咖啡品牌Seesaw,之后接连投资了燕麦奶供应商YePlant、预调酒品牌WAT、柠檬茶品牌王柠、桃味茶饮和気桃桃、现萃果汁品牌野萃山等。近日,天眼查APP显示,喜茶又入股了苏阁鲜茶。
据悉,创始人聂云宸个人投资的还有KUDDO COFFEE、The Ren乌鸦咖啡等饮品品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茶饮市场收入的规模从422亿元增长至831亿元,预计2023年有望达到1428亿元。但在未来的2-3年,新茶饮增速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15%。
喜茶自身的扩张速度也在放缓。中国餐饮行业数据库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喜茶2019年和2020年的门店增长率分别为139%、78%,而2021年,门店增长率降到了26.3%。
吸纳不同细分赛道的品牌,弥补自身的业务空白,或也成为了市场增速放缓下的自救之道。除了喜茶,其他头部品牌也纷纷琢磨起了对外扩张的可能。
如2021年7月,茶颜悦色宣布投资同为长沙本土网红的茶饮品牌“果呀呀”;2021年10月,蜜雪冰城投资了广东一家名叫“汇茶”的奶茶店。
预亏超1亿 奈雪的茶股价腰斩
2月8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团取得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同比预增超40%,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1.65亿元。
奈雪的茶一直以来也饱受亏损困扰。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营收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及30.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660万元、-1170万元和1664万元。
奈雪的茶在昨日的公告中表示,2022年1月,茶饮店同店收入维持恢复态势,中国大陆地区疫情有所缓解,其中,位于西安的奈雪的茶茶饮店已经完全恢复营业。奈雪的茶认为,新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也对集团业务表现带来积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作为“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半年股价已腰斩。截至2月9日收盘,奈雪的茶股价报7.13港元/股,与发行价相比已跌超60%。
奈雪的茶上市以来股价走势 图/Wind
前有奈雪的茶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后有茶颜悦色“内讧”且大规模关店。乱象频出、多重压力之下,被资本热捧的新茶饮市场似乎走得愈加艰难。
有市场人士认为,2022年将是新茶饮品牌上市的“大年”,也会是腰部及以下品牌厮杀更为激烈的一年。喜茶何时上市?奈雪何时盈利?茶颜如何理顺内部?成为新茶饮品牌们在2022年共同面对的问题。
欠薪、裁员……柔宇“至暗时刻”?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000年,21世纪初,中国经济落后世界百年,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国。而如今,不过短短十几年世界,中国经济焕然一新,比肩美国并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虽说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毕竟人口是世界第一,如果人口与美国差不多,中国早已甩美国几十条街。不过,我相信,就算我们人多,在未来,我们的国家迟早超越美国。中国这几年的成就,绝对是全世界震惊的。我还记得,别人花了十几年时间弄出核武,我国不过两三年就造出来了。载人航空技术也是遥遥领先与他国。
不要说自己国家弱,那是因为我们人口巨大啊,而且,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可以比肩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并成为世界一极。可想而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是十年前的几十倍。
2001年,我国GDP值比印度还低,比菲律宾还穷。2004年,我国GDP值超越印度整整两倍。2010年,我国GDP值是印度的6倍有余。而现在,我国随便拉出去一个福布斯榜上的富豪就可以比肩印度的GDP值了。
谁说中国不如美国,以前美国是怎么挑衅中国的,你们忘了吗?随便派飞机在我国上空盘旋。那时候,土地是我们的,海洋天空是敌人的,连缅甸这个巴掌大的小国都敢来惹我们。如今,美国也就敢打着联合军演的旗号,在世界承认的我国海域晃悠。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给中国的伟大成就,也是改革开发才让这头东方的雄狮慢慢苏醒。当年邓公高瞻远瞩,在深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立下誓言,十年后,深圳超越香港,外国佬认为这是新的浮夸风,谁知,10年后的深圳,已经是全世界皆知的发达城市,其发达程度已经可以比肩伤害。
纵使令我国经济停滞不前,不过是因为反对资本主义入驻中国而下了错误的决定,可是这也使我们吸取了教训。我敢说,没有,中国或许就没有改革开发。因为改革开发是邓公吸取教训以及清朝闭关锁国的后果总结出来的应对方法。
你们说资本主义好?我想说,好个屁!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达世界第二了,因为什么?金融危机啊。如果社会主义差,中国会有现在的成就。别忘了,我们才刚刚开始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啊,不过是个新生的婴儿,就令全世界都害怕了。
还记得邓公的那句话吗?拿市场换经济,多么高明的政策啊,改革开发一开始,世界各国纷纷投资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有钱就投。结果了,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外国人不仅没收回利润,反而间接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怎么说呢,钓到大鱼了。
你们认为俄罗斯对我国友好,好个屁,没有利益,俄罗斯会鸟我们。普金为什么扬言用核武威胁美国,因为,如果中国沦陷,下一个就是他们俄罗斯。而且,后果绝对比中国惨。
你们忘记二战了吗?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库页岛等地,被硬生生的从我国版图抹去。一战二战,我中国都是战胜国,结果呢,跟战败国没什么两样,甚至还更惨。
一句话,我要所有中国人记住:非我族人,其心必异!
最近这段时间。
腾讯、阿里、滴滴、京东、有赞、贝壳、B站裁员闹得人心惶惶。
且不说。
腾讯、阿里把裁员美化成了“结构性优化”和“为社会输送人才”。
京东、B站不约而同把裁员美化成了“毕业”。
在这其中。
曾经在折叠屏风口飞上了天的柔宇玩得更“嗨”,“6个月内连发5封欠薪邮件”,用来“画饼充饥”。
大部分人第一次了解柔宇。
或多或少应该都是从其“全球首款可折叠屏”开始。
2018年10月31日。
柔宇科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2018全球新品发布会,正式面向全球发布首款可折叠屏手机——柔派,售价8999元起,11月1日正式发售。
该手机屏幕为7.8英寸蝉翼柔性屏2代,折叠后仅相当于普通4.0寸手机;
硬件方面搭载骁系处理器,辅以6GB/8GB运存+128GB/256GB/512GB;
拍照方面用1600万+2000万像素摄像头,在自拍时可以折叠手机进行自拍;
续航方面搭载柔宇科技独立研发的柔充技术,官方称1小时可充满80%电量;
系统方面其定制WaterOS操作系统,App可以在不同角度折叠状态下自适配。
作为全球首款真正的可折叠柔性屏智能手机。
此后。
2020年9月22日。
柔宇正式发布了旗下第二代折叠屏手机FlexPai 2,用了柔宇自研的第三代全柔性屏,据称该全柔性屏的弯折半径最低仅为1毫米,最高可承受180万次弯折,相比上代提升约9倍。
相较于FlexPai的“U形槽”。
FlexPai 2已经可以无缝折叠。
2021年11月1日。
Evan Blass(@evLeaks)现又泄露了 FlexPai 3 折叠屏新机的概念渲染图,其前置相机改为了升降结构。
但这都过去了快5个月。
FlexPai 3 依旧没有更多消息。
虽然柔宇确实更早进入了折叠屏市场。
但“引爆”折叠屏的却是华为和三星。
2019年2月21日。
三星在旧金山的比尔-格雷厄姆市政礼堂发布首款内向折叠手机——Galaxy Fold,价格13300;官方给出的上市时间是4月26日。
2019年2月24日。
华为在巴塞罗那MWC 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发布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价格17500;预计6月中下旬开始发售。
毕竟。
就算是外行人都能看出孰强孰弱。
柔派早前如果不是和华为和三星“捆绑”得太紧,太过执着于“全球首款折叠屏”首发,后来也不会成为了路人。
2020年8月。
柔宇FlexPai可折叠柔性屏手机降至了5999元,触底柔性屏手机的最低价格。
但就算如此。
其销量依旧不高。
2022年3月。
市调机构Omdia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市场追踪报告》,报告显示,到2021年末,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1150万台,2021年的全年出货量就有900万台。
其中却不见柔派的身影。
更残酷的是:
截至2021年12月15日。
柔宇新一代折叠屏手机FlexPai2在柔宇天猫官方旗舰店的月销量仅为14台。
手机不好卖。
柔宇的盈利自然很难看。
2017-2019年。
柔宇科技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
仅2020上半年。
柔宇又亏了9.61亿。
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了31.95亿元。
雪上加霜的是:
2020年12月31日。
放弃赴美上市的柔宇转而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IPO申请书,募集144.34亿元,用于开发长期的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但在两个月后。
柔宇突然申请撤回上市申请文件,随后上交所宣布终止对柔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
再一次走到聚光灯下。
柔宇已经开始“画饼充饥”了。
早在2021年12月8日。
就有一名自称从事人力方向管理工作的柔宇员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公司目前已拖欠其9月至11月的工资,同时还拖欠从保洁、保安到管理人员近千人的工资,有的已被拖欠将近半年。
12月9日。
刘自鸿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名为《马斯克追忆破产边缘:每天醒来,在梦中哭了一夜》的文章,并表示:“其实谁都有过不容易,在人生至暗时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炭,唯一能做的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紧接着就是当下。
3月29日。
又有员工爆料柔宇拖欠工资。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
在某招聘网站,柔宇科技仍有百余个岗位在招,且都于近期发布,绝大多数招聘信息发布于3月29日,招聘岗位多为工程师等技术岗位。
遥想当年。
2012年。
三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在硅谷、深圳、香港创立柔宇。
2014年8月1日。
柔宇科技发布全球最轻薄、可直接用于智能手机领域的彩色AMOLED柔性显示器,可以自由卷曲伸缩,其厚度仅约0.01毫米(即10微米),不足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而收缩卷曲半径小于1毫米,比圆珠笔芯还细。
2017年1月4日。
柔宇在CES开展前一天,在Mandalay Bay媒体见面会向业界发布多款新品,包括柔宇首款可卷曲穿戴手机原型FlexPhone?及升级版的便携式柔性PC原型等。
2018年。
完成D轮融资时柔宇的估值已达50亿美元。
2019年。
完成F轮融资时柔宇的估值高达60亿美元。
2020年。
柔宇科技还曾以60亿美元的估值跻身于《2020中国新经济独角兽200强榜单》前12名,并成为《中国企业家》2020年度“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的榜首。
如今的柔宇。
除了融不到钱的预期、卖不动的产品,吃不饱的产能。
更大的危险其实是其技术工艺。
据界面新闻报道:
柔派卖不动也就罢了。
不想成为“京东方”的柔宇现在却又没有“三星”的实力。
2021年12月。
京东方已成为华为、OPPO和vivo的主要供应商。
2021年1月。
三星向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年底前交付100万块折叠显示屏。
相比之下。
柔宇对外公布的唯一一家手机厂商只有中兴。
不得不说。
虽然初代柔派有点拉跨,FlexPhone?也不像想象中的优秀,但其0.01毫米彩色AMOLED柔性显示器还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只不过技术派的柔宇想要独吞折叠屏手机这一大块蛋糕也就罢了。
居然在刚刚出道的时候就和友商闹得不欢而散。
现在的话。
自然是孤掌难鸣。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柔宇到底是不是“深圳四大骗”?
想必真相很快就能水落石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